| 分类: 散文 |
希望工程的“三张脸”
综述/艾若
http://www.pubchn.com/blog/pubchn/img.php?op=article&imgid=1011_1161074635.jpg
“大眼睛”苏明娟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双河乡张湾小学,
不管生活多么艰苦,苏明娟同学仍然刻苦学习。
15年前,—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大眼睛的小姑娘》轰动海内外。那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乌黑透澈;那是一双失神的大眼睛,隐约闪现着晶莹的泪光,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对生活的无奈与叹息,对校园的留恋与惆怅。那双大眼睛,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这张照片感动了一代中国人,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广泛地用于希望工程公益活动。从此,人们记住了《大眼睛的小姑娘》,同时也记住了它的作者解海龙。
1980年,解海龙开始学习摄影,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摄影技术明显提高,但题材杂乱,更没有个人风格,后来成了追逐各种摄影比赛奖项的“获奖专业户”。终 于有位老师点拨说,“令人喜不如令人思”,于是,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大山,投向了那里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
从1987年起,解海龙开始进行“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他几乎走遍了中国最偏远、最贫困的地方,拍摄了大量的专题照片。1990年,当解海龙再次去农村进行艺术创作时,发现许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孩子因生活困难,不能入学受教育。这些孩子渴望读书的心情深深地打动了解海龙,他到处翻阅资料,了解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得知中国仍有两亿文盲,世界上每4个文盲当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这对他冲击很大。于是,他决心用照相机把他们记录下来,告诉富裕地区的人们,只要你能伸出双手帮帮这些孩子,他们就不会成为文盲。
http://www.pubchn.com/blog/pubchn/img.php?op=article&imgid=1011_1161074956.jpg
“小光头”张天义
1991年,他与希望工程结缘——在北京王府井碰巧看见团中央正在宣传希望工程,“从此就像单干户找到了组织”。当时的解海龙是北京崇文区文化馆一名年近40的普通干部,从此成了希望工程的志愿者。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背着装满相机和胶卷的厚重行囊,足迹和镜头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用照片忠实地记载了那些失学儿童的心酸。仅1991年这一年间,他就跑了全国的12个省、28个贫困县,接触了上万名儿童。
1992年4月,解海龙将其中的部分照片放大送给周围人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所有看了照片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就是为了这些孩子们捐款。尤其是那一幅《大眼睛的小姑娘》,谁见了都会受感染。许多人将捐款寄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不到八个月时间收到善款上亿元。许多人在汇款单上写道:请把钱转给“大眼睛的小姑娘”。这之后,解海龙又接着在北京、武汉、广州、珠海、青岛、上海、合肥等地巡展,所到之处,即起轰动。
同时,台湾岛的台北、台中、高雄三大城市巡回展出了解海龙影展,岛上的一些媒体刊出他的照片,并以题为“发挥了最大影响力的当代中国摄影家”为题进行连续报道,在台湾轰动一时,这也是海峡两岸史无前例的。
1994年1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跨世纪的钟声”大型义演,希望工程的56幅作品在那里展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这里举办个人影展。
1994年8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为解海龙制作了专题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