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从“世界第一”到”世界最大级”
标签:
军事铝环张晓阳西南铝直径 |
#原创作品 谢绝转载#
http://s6/mw690/001nmPBMzy6RILfxrmZ85&690
4月17日中午,电脑屏幕的QQ头像突然闪动。西南铝通讯员张晓阳带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称西南铝成功研制直径达9米的“世界第一”铝环,领导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希望我能支持发稿。
“世界第一环”!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是特大新闻,根本用不着领导要求,只要稍有点新闻常识的人都不会错过这样的稿子。要知道一个国家的航空航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取决于对太空的运输承载能力,而承载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火箭的直径,直径越大意味着承载的重量越大。“世界第一”环,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在火箭研发的环节实现了重大突破,意义不言自明。因此这已经不仅是西南铝与中铝公司的事了,我当即回复张晓阳:“马上写,尽快完稿,争取上本期报纸头版头条。”同时马上安排一版编辑赵敏直接与张对接,跟踪稿件的进程。
但是冷静下来后,我一想:“世界第一”?有依据吗?这样的说法不能自说自话,必须言之凿凿,不然出来就会闹笑话。于是就问了西南铝的同志,对方回话说:“放心,铝环上就直白写着‘世界第一环’呢,而且发布时我们领导都在,应该没问题。”听到这样的回复,作为在传媒耕耘多年的老新闻人,我心里依然还是犯嘀咕,于是通知一版编辑,在与通讯员联系时务必要求稿件先送西南铝有关方面审核,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有军工方面的涉密内容,二是核实“世界第一”说法的依据。
18日上午九点,离报社编前会还有一个小时,编辑报告说张晓阳的稿件已经写好了,正在送审过程中,问能否先上版。我说不行,这不是小事,如果没经过审核就上版,显然是违反采编规定。越是这么重大的新闻题材越要严格程序,以免事故发生。但为节省时间,我直接要了张晓阳写的稿件进行审阅。张的稿件标题与导语部分是这样的:
实施创新驱动
西南铝研制成功“世界第一整体铝环”
本报讯
从稿件里看,无论是此稿的新闻点还是素材,上头条的份量显然是够的,铝合金环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是既定事实。
十点,临近编前会召开前,编辑告知,说西南铝负责此事发布的副总经理黎勇并不能确定是否是“世界第一”,但可以确定的是“亚洲第一”,一下子把我给搞蒙了,这样的说法不仅使稿件的新闻要点份量顿失,而且使我对稿件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哪里的“第一”都必须用事实说话,至少有数据或对比度支持,而不能张口就来,不能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但这偏偏又是一些基层通讯员写稿的通病,现在又说“亚洲第一”,那么与“世界第一”的说法一样,依据在哪里?如果这个事实不能搞准,一是有可能失去打造一条好新闻的机会,二是很可能使报道出来的消息与事实不符,必然闹出大笑话。不行,必须跟到底。为了抢时间,提高沟通效率,我直接通过通讯员QQ群与张晓阳同志取得了联系,要求她尽快找到产品研制时铝环上“世界第一”说法的出处?既然这个大环产品上标明是“世界第一”,总该有人提出来,那么就顺藤摸瓜,找出提这个说法的人,再问依据。当然我明显感觉QQ那一头的张晓阳也有些蒙了,但很快调整过来,理会了我的意图,并再三对报社的严谨表达了钦佩,并表示马上去核实。
由于是异地,找人颇费周折。直到下午三点四十分,QQ头像突然闪动,我点开一看,内容却是:“世界第一不好查出,正在继续。”看到这样的回复,我实在哭笑不得,原来张晓阳同志一直在马不停蹄地找人,苦于铝环是与天津一家企业联合生产,最终成形是在天津,张晓阳异地联系进展不大,又怕报社着急,只好先回个信息说明一下。这下提醒我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必须多条腿走路。于是开始通知编辑将稿件送给总部军工配套管理部审核,希望从该部获得比较权威的说法,另一方面,开始安排人手查阅美国与俄罗斯最大火箭的直径数据,既然有可能世界第一,必然超过美国与俄罗斯这两个航天超级大国的水平,只要找到了这两个国家的数据,一对比就知道西南铝研制的这个铝环到底是在什么位置。但事实总是那么出人意料,军工配套管理部的同志审完稿件后,没想到也是模糊的说法,称只要是西南铝与天津的同志确认就可以,军工配套管理部也没有具体的数据。后来有的同志提到曾负责中铝军工展厅的处长多次提到美国的火箭直径最大已经达到13米,但该处长已经调到别的单位,于是我亲自给那名处长打电话询问此事,没想到处长建议请示分管领导,为了尽快核实,我安排编辑又给领导秘书打了电话,请求核实这一说法,半小时后秘书回复,分管领导指示军工配套管理部商国防科工局核实,虽然绕来绕去又回到了军工配套管理部,但事情总算有了最权威的去处。
另一方面,张晓阳处开始不断传来消息,称天津合作单位西玛克公司一位参与研制的德国轧环机博士回复称没有比这更大铝环,准确叫法:世界第一整体铝环。我一听很高兴,便马上要晓阳了解这位博士的具体资料,比如毕业院校、相关成就等,另外让她从其那看能否获得美国与俄罗斯最大火箭的直径数据。不料张回信说,该博士不想以他的名义确认“世界第一”的说法,更不希望名字出现在报道当中,他的信息仅作为私人身份友情提供。看来只能仰仗查阅资料获取数据自行解决了。但要获知俄罗斯与美国的这方面数据又谈何容易,因为此类案例都需懂两国语言,中文报道中提及火箭直径的资料少之又少。
于是我通知几位编辑迅速将提问扩大到各自的朋友圈中,张晓阳同志也依然在重庆积极地查阅资料。微信朋友圈的能量果然巨大,没想到张晓阳同志的反馈反而更快。刚发出求援不久,张的一位同事便提供了美国有关方面的信息:
美国“土星5号”仍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使用过的自重最大的运载火箭,高达110.6米,起飞重量3038吨;总推力达3400吨左右,可将118吨的有效载重送上近地轨道。土星5号是三级火箭,由S-1C第一级、S-2第二级、S-4B第三级、仪器舱和有效载荷组成。第一级长42米,直径10米,到尾段底部直径增大到13米。尾段上装有4个稳定尾翼,翼展约18米。第一级采用5台F-1发动机,推进剂为液氧和煤油,2个10米直径的铝制推进剂贮箱用桁条和隔框加强。第二级长25米,直径10米,采用液氧液氢推进剂
而办公室的同志们也很快查阅到俄罗斯方面的有关公开资料: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通用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与推力最大的火箭。“能源号”运载火箭长约60米,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火箭分助推级和芯级两级,助推级由四台液体助推器构成,每个助推器长32米,直径4米;芯级长60米,直径8米,由四台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
俄罗期的资料刚一查出,张晓阳从重庆也传来同样的一条消息。由这两组资料基本可以确定,俄罗斯迄今为止公开报道的最大火箭的直径为8米,而美国“土星5号”火箭直径虽然最大到13米,但强调“两个10米直径的铝制推进剂贮箱用桁条和隔框加强”,因此可以确定不是一次成形的整体铝环,因此10米与13米肯定不是整体铝环的最大直径,实际值必然小于10。这时澳大利亚朋友再次发来信息,明确说通过查阅英文资料,美国一次成形的最大火箭直径是8米多,大伙才终于松了一口气。从查阅的这些资料看,“世界第一”的说法似乎有了支撑。
但是不是意味着在报道中就可以坦然地用“世界第一环”的说法呢?虽然心里有了底,但用“世界第一环”的说法依然似乎有些欠妥。我的顾虑是,虽然我们查阅了资料,但这样的说法毕竟有没有权威的界定,光凭我们手头的资料依然是缺少支撑的。但报道又不能把这一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弱化,于是我想到把“世界第一环”修改为“世界最大级别铝环”,这样既能体现成果的意义与水平,又能规避掉“世界第一”可能引起的过于具体的争议。既便国防科工局没有权威的数据,稿件这样发表也无伤大雅。
下午五点三十分,军工配套管理部回电,说国防科工局的意见是,不要用“世界第一”的说法,但可以明确这一成果肯定是“世界最大一级水平”的,这一提法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同时我将通讯员文章标题中的“西南铝”改成了“中铝公司”,上升到全公司的层面,最终确定为《中铝公司研制成功“世界最大级铝环”》,稿件内容的相应部分也做了适当调整。下午六时,版面顺利签发。
回顾这次核实“世界第一”的提法的过程,有些感触有必要跟年轻的媒体朋友分享:
一是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必须客观真实。凡事必须有出处,有据可查,绝不可信口开河;
二是编辑对来稿要核之又核,必要时要补充采访,只有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稿件中的定性词汇,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差错,保持报道的客观性;
三是要永远保持新闻人的敏锐。获取信息既要像风,哪怕前面是一堵墙,哪怕只有一丝缝隙你也要能钻过去;又要像钻子,有锲而不舍的钻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