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管理的“PDCA”闭环程序

标签:
白万纲财经集团战略 |
分类: 集团战略 |
具体到财务风险管理,华彩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在“五要素”、“八要素”或者“18项风险应用指引”的指导下,核心是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的、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够不断优化的的闭环管理,从1.0版本做起,不断得到更新、升级。即财务风险管理的闭环程序包括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制订风险应对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等五个环节。
一、风险信息收集
负债率、偿债能力
现金流、资金周转率。
人力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历史财务数据
财务相关流程或环节
行业会计政策、会计估算、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差异与调节等信息
二、风险评估
(一)风险识别方法
战略导向识别法:侧重识别战略性重大风险
管控导向识别法:侧重识别容易被忽视的管控类、总部运营类重大风险
五大类风险识别法:侧重识别多维度一般风险
内外部风险识别法:侧重识别由于内外因素引发的一般性风险
(二)风险分析
企业可以构建相应的风险数据库、风险评估问卷,进行系统统计分析。以某世界五百强集团-公司层面财务风险数据库为例,该集团从内外部两个方面识别风险来源,对风险从风险事项、可能带来的机会、可能带来的损失等三个方面进行风险描述,并对风险从定性+定量两个维度设定风险评价标准、风险发生后影响程度评价标准,进而识别出一般风险、中等风险、重大风险,为公司进行风险应对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风险评价
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价可采取风险坐标地图的方法进行,如下图某集团型企业财务风险评价坐标图,可以一目了然地对企业财务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进行识别。
而且更进一步去谈,在风险坐标地图基础之上,如果引入IT信息化的手段,链接风险数据源、风险数据库、风险应对策略,可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更上一个台阶,收获动态监控、实施分析、应对之效。
三、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华彩认为,财务风险基本应对策略无外乎以下五种手段,以下本章将结合华润集团财务风险应对案例就这五种财务风险基本应对策略进行介绍:
(一)控制杠杆比率,优化资本结构
负债具有杠杆效应,可以通过高的负债比率,提高企业的价值或每股收益。然而,负债
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企业息税前盈余(EBIT)低于某个临界点,财务杠杆不仅不会增加企业收益,反而会加速收益的降低。因此,负债率过高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同时企业又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被认定为极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的重要信号。
制定合理的负债比率既要考虑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又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与市场情况,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由于负债所具的财务杠杆效应,优化资本结构意味着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负债的可能,自动调节债务结构,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即在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下降时,自动降低负债比率,降低财务杠杆系数,从而降低债务风险;而在投入资本回报率上升的条件下,自动提高负债比率,提高杠杆系数,从而提高股东资金回报率(ROE)。
华润集团根据几个多元化标杆企业的平均水平,结合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将资产负债比率和净银行负债权益比率进行了调整。负债比率确定后,集团将把负债比率作为关键性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整体负债水平。集团每一项重大投资和融资决策,都要考虑对于整体资产负债率的影响。控制负债比率、实行稳健的财务政策,对集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华润集团正是凭借这一点得以平稳度过,为其后在内地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华润集团提出分层次、可操作的资产负债率控制方案。一级利润中心参照同行业标杆企业制定杠杆比率,通过控制杠杆比率鼓励依靠自身能力稳步发展,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在资金运作相对独立的上市公司层面,按不同上市公司分别制定杠杆比率,进行比率分析并控制自身风险。
(二)重视经营性现金流
“现金为王”、“现金是生命”,这都充分说明了现金在整个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一个没有利润的企业是可以生存的,而没有现金的企业随时可能面临危机。
现金流量状况的控制标准,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最直接和最敏感的指标,因为企业的失败最终都表现在现金的失控上。而在现金流量的各项指标中最为基本的便是经营性现金流指标。可以说,没有经营性现金流,就没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供应;抓住了经营性现金流,就抓住了企业现金流控制的关键。
因此,按照华润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的整体框架,集团特别选取了两个经营性现金流指标作为关键指标。集团财务部非常重视经营性现金流分析,并根据标杆企业的指标状况和集团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了集团整体的经营性现金流指标比率。目前,集团参考指标为:经营性现金流投资保障倍数0.4-0.8;经营性现金流利息保障倍数2.1。
另外,集团还利用6S评价与考核手段,在6S管理报告上加强对经营性现金流分析,将其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之一,以促使利润中心重视提高经营性现金流,提升利润质量。
最后,投资决策上,重视经营性现金流评估,侧重于选择经营性现金流较好的生意模式。
(三)加强现金管理、实现资金协同
企业破产大体可以归结为“无钱清偿”和“资不抵债”两种情况。企业流动性不足、支付危机是带来企业破产风险的直接原因。银广夏、蓝田股份、德隆集团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资金链断裂”。
华润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一家拥有数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在分割风险、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同时,也给集团整体资源配置、资金调剂带来一定的障碍。企业集团资金的来源不外乎内部和外部两个渠道,内部资金通过下属企业个体的经营等活动积累之后,还需要通过某种途径加以调剂和使用。
华润集团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的政策,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拓展内部融资渠道,降低资金的闲置,形成统一的资金池,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集团及下属利润中心的抗风险能力。另外,资金集中管理还包括对于贷款以及担保等或有负债的统一管理。
在创造资金协同方面,集团正在开展的工作有:利用网上银行等工具建立资金管理系统;积极筹备内地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系统通过几家银行的网上银行,一方面可以实时掌握资金动态,加强对资金的监控;另一方面还可以快速实现资金调剂,充分发挥集团财务部的内部银行作用。而申请设立中的财务公司可以打通上市公司与集团之间的资金血脉,进一步体现多元化企业不同业务之间的财务协同。
(四)重视外部融资环境,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筹资还需要借助外部金融市场,外部金融市场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外部融资环境的变化(比如银根的松紧、利率的高低、资本市场的好坏)对企业的融资活动影响很大,左右着企业的财务风险。
华润集团历来重视外部融资环境,注重培育核心银行关系,关注资本市场,通过不同组合实现融资的多元化,以降低融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目前,集团通过与建行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银企合作关系。《协议》不仅提供给集团一个较大信贷额度支持,而且还承诺了优惠的融资条件,更重要的确立了银企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了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为集团的实施战略、稳步发展开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五)研究资源配置模型,优化资产组合
在通过利用外部金融市场、以及加强内部资金集中获得资金后,企业若想获得发展并获取盈利,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回报率。筹资、投资、营运以及分配是企业财务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资金配置是核心。如何使融得的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收回的资金如何进行再分配,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投资活动不但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分布、资本结构,还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状况。
尤其对于华润集团这样一个多元化企业,资源配置和资金分配又涉及到集团业务战略选择以及多元化业务的协同等命题,是关系到华润集团未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华润集团的投资项目以及利润中心的战略性资本支出最终由集团常董会审批决定,利润中心没有投资决策权。对投资的严格控制,保证了华润集团的稳健发展,避免了投资的盲目性,降低了财务风险。
目前,集团正在研究建立集团资源配置模型,为战略资源配置提供支持,为投资项目决策提供建议。通过模型分析,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并可以有意识的调整不同行业资产比重,充分发挥财务协同。另外,在优化资产组合方面,集团还将根据市场情况,逐步处置非核心业务资产。
四、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五、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
企业风险监督首先要把握风险监督的重点:(1)应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关键控制活动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2)采用穿行测试、工作底稿测试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其次,需立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连接各上下级单位、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完整,为体系监督与改进奠定基础。
最后,要掌握一些具体监督评价方法,如:(1)各部门自检自查,即各职能和业务部门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其检查报告、风险管理报告应定期提交风控部门。(2)风控部门定期检查,即风控部门要定期对各职能和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与评价,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价,对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并及时报送分管领导,重要事项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甚至董事会。(3)通过内部审计进行监督评价,即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对主要职能和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审计,发现不足事项并出具审计报告并报告分管领导,督促整改,重大缺陷报告报风险管理委员会甚至董事会。(4)外聘中介机构进行风险管理评价,即在必要时,公司可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出具专业的风险管理评价报告。
前一篇: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后一篇:财务风险预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