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

标签:
白万纲财经产融结合集团管控 |
分类: 集团管控 |
一、碳交易——影子产品的出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碳交易市场渐趋成熟,参与国地理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结构向多层次深化和财务复杂度也不可同日而语。金融投资业界、世界银行等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1,760亿美元,与2005年正式引入碳排放交易制度时的108亿美元相比,6年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增长了15倍以上。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碳交易成为世界最大宗商品势不可挡,而碳交易标的的标价货币绑定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货币职能将对打破单边美元霸权促使国际货币格局多元化产生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碳交易遵循了科斯定理,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由此,借助碳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最有效率方式。这样,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需要指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政治家们人为规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碳资产的推动者,是《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100个成员国及《京都议定书》签署国。这种逐渐稀缺的资产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前提下,出现了流动的可能。由于发达国家有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因此产生了碳资产在世界各国的分布不同。另一方面,减排的实质是能源问题,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需求很大,发展中国家供应能力也很大,国际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碳交易市场跟金融系统的发展非常类似,华尔街的发展史就是美国人通过金融控制世界的过程。你现在可以不参与,躲的远远的,看热闹,但当游戏从局部变成全局,你不得不参与的时候,你的代价就是丧失发言权!实际上现在这个苗头已经出现了。主要碳市场交易都是发达国家在搞,英国最近推出了供应链管理,意在将低碳经济向更广泛的行业渗透。巴克莱银行推出了碳指数,以芝加哥和伦敦气候交易所的报价各占50%比重,来描绘全球碳金融市场的波动。发达国家在悄无声息的谋划着游戏规则。而产业链的另一端,中国人正在挤破头式的申报项目,生怕自己落下,咨询公司在不遗余力的帮助买家压低业主的报价,业主们则像捡了钱一样兴高采烈,生怕自己捡不到便宜。而中国政府则是力不从心,因为人家是国家战略,各个行业共同努力,而我们只是一个部门,几个人在努力,根本不在一个竞争层面上。那我们从哪些角度去认识碳交易这一新世纪的“超级产品”呢?
二、碳交易背后的奥秘
(1)为何牛——价值设计(1-3)
1、标准化虚拟产品制造力
有人认为碳交易不是最好的解决减排方法,因为标准化是很大的难点。在没有统一的标准、交易市场缺乏规范的阶段,“低碳”更多的只是宣传的噱头。碳交易必然是标准化的交易业务。国际碳市场交易竞争的核心将是碳定价权的争夺,具体表现在碳交易所的谋划布局、标准竞争、碳排放权标准合约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以及碳衍生商品的创新。
2、提前抢占未来发展空间
碳交易看起来像是“买空卖空”,其实是代表一个行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在未来发展中的碳排放空间。允许排放多少二氧化碳也就意味着到底能用多少能源,能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因此发达国家不遗余力的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获取大量碳资产,尽量争取碳排放额,为未来发展尽可能的创造空间。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奥巴马上台之后把清洁能源经济列为振兴美国经济,提升美国领导地位的重要手段。能否通过碳交易市场发展低碳经济事关一国在国际中的经济地位。
3、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实体经济的创新结合
碳交易不是实体经济,也不是金融市场,而是完美的基于绿色实体经济开发出的虚拟产品市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
(2)如何牛——价值结构与价值集成(4-7)
4、银行、金融担保等金融机构与碳交易的利益协同
不论欧洲还是芝加哥的碳交易所,银行、基金管理公司、金融机构,都是参与碳交易的主要机构、做市商,也是价格发现者,金融机构在碳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在碳金融领域最为活跃的基金以政府基金和非政府机构(主要是世界银行)基金为主,其中,世界银行Prototype
Carbon
Fund是世界第一个针对CDM交易而成立的基金。近年来,随着国际碳金融交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私人基金也开始逐渐进入该领域;技术开发或转让者专门从事减排技术的研究,向项目开放商提供可达到减排目标的技术;金融机构通过运用结构性工具来为项目融资,或对冲项目所涉及的风险;监管者负责制定减排单位的认证标准和程序,并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监管者指定的特殊中介机构则负责项目的申报,并对项目的实际排放情况进行定期核实,等等。
5、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实行低碳经济有多重意义。不仅有助于改善大气环境,解决能源危机,还可以扩大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一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对低碳经济趋势的调整能力。实现低碳经济的三种途径: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是开发新能源和技术创新,比如风能发电、光伏电池等;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碳交易。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6、市场机制创新
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需要指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
7、能源结构调整的“无形的手”
碳交易市场形成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降低全球碳排放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实现这一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在减排过程中,各国家和企业将会改善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大量使用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会促进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碳交易会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无形的手”。
(3)靠什么牛——价值实施与价值支撑(8-11)
8、前瞻性核心环节卡位
碳交易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国际产业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产生的CER,经过包装之后在欧洲交易所变成金融期货进行交易。在这个简单的过程当中,中国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提供的是廉价的碳虚拟产品。而我们产品的价值是由发达国家的机构来评估的,在发达国家的交易所进行交易。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我们提供了产品,但产品的标准和评估都是别人制定的,我们没有自己的交易系统,也没有定价权,没有碳金融机构和人才,这里面包含着重大的系统风险和隐患。而碳市场交易的核心环节是影响国际定价权的市场机制和创新的碳金融衍生产品,需要战略上提前谋划。
9、经济与环境共赢新模式
碳交易市场机制最成功之处在于将环境问题通过市场方式解决。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已通过碳交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如英国通过“以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的气候政策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德国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做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美国堪萨斯州农民通过农田碳交易,获得了新的农业收入来源;日本则把碳排放权交易看作是“21世纪第一个巨大商机”,通过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此外,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商机,陆续进入全球碳交易市场“淘金”。
10、利用道义高度
碳交易作为低碳经济下的产物,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主要承担构建环保节能型社会的责任,站在了道义的至高点。道义高度赋予了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先天优势。
11、国际紧密合作的利益关联
碳交易市场参与的双方基本由需求方的发达国家和碳资产提供者的发展中国家构成,需求方花钱或者技术购买碳排放定额,碳资产供给方降低碳排放,获得相应的技术和经济补偿,实现双赢,而且降低了整体碳排放量。碳交易市场是连接国家间利益协同的桥梁,只是在这个新的市场上,谁会成为主导者,谁具有话语权,就看是谁提前布局,提前卡位核心环节。
(4)牛到什么地步——价值传递与价值放大(12-15)
12、虚拟概念的超级营销
碳交易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其主体是虚拟的商品,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碳资产,原本并非商品,也没有显著的开发价值。然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改变了这一切。在法律基础上,有发达国家主导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大力推广这一虚拟概念,结合环境保护、实体经济、金融市场,把这一虚拟产品做实。
13、易被忽视的基础性风险,碳交易的市场需求完全是政策拟制出来的
CDM是一个政治游戏下非常偶然的商业机会,实际上,《京都议定书》是各国政府签订的协议,减排义务最终由各国政府监督执行。碳交易的市场需求是政策拟制出来的。政府对协议的遵守程度和监督执行的力度都会直接影响市场需求。而这些政治因素都是难以测度的风险。例如,由于美国最终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因此实际碳交易比最初预想的市场规模大大缩小,欧盟国家成为主要买家,市场主要以欧元为标价和结算货币。目前,欧盟对超量排碳的境内企业进行罚款,2005~2007年每一吨是40欧元,后来提高到100欧元。这一罚款额度实际上是理论上的碳价上限,碳交易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政府对于减排的态度。2012年初,欧盟决定推行一项强制性计划,要求各航空公司为每一架在欧盟机场起降的飞机支付碳排放费用。这一计划引起了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的反对,最终没有切实执行,进而导致碳交易价格持续下跌。
14、参与并重构国际金融格局
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金融方法,碳金融是一种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金融形式。碳金融依托碳交易,将生态效益纳入金融考量范围,目标是在降低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达到平衡,表现出全球跨度、战略高度和影响深远的三维特性,是全球金融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除了单纯地进行配额交易和设计金融零售产品外,投资银行还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碳市场。2006年10月,摩根士丹利宣布投资30亿美元于碳市场;2007年3月,参股美国迈阿密的碳减排工程开发商,间接涉足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减排项目;8月成立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咨询以及融资服务。气体排放管理已经成为欧洲金融服务行业中成长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各机构都竞相招兵买马。
“谁掌握了碳定价权,谁就掌握了重新划分世界的权力”。碳金融是后危机时代大国间竞争、争夺与博弈的战略性新领域,其背后是各个利益阵营的大博弈。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战役,其实质是借“碳金融”夺取全球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碳金融”也许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一场“金融博弈”,同时也是一棵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摇钱树”。
15、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低迷的推手
当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平衡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支柱,利用金融危机之契机,发展新兴“产品”交易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碳交易的启示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