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金”对产业链的改造效应

(2013-05-18 10:24:57)
标签:

白万纲

财经

华彩咨询

集团管控

集团管理

分类: 集团战略
“四金”对产业链的改造效应

通过GE的“产业组合+综合银行”模式来具体看看超级产融结合对产业链的改造。
卡特彼勒、UPS、沃尔玛等公司的产融战略是产业向相关金融业务的自然延伸,借助经营上的协同效应来降低金融业务成本,实现双赢。与上述三家公司不同,通用电气 (GE) 的产融模式更加复杂。GE金融最初只是GE集团内部的一个副产品,是为制造部门提供金融服务的内部企业,经过十多年发展,今天GE金融的销售收入在GE集团中的占比从最初的3.6%上升到40%,贡献了营业利润的40%-50%,其中仅有2%的收入来自于内部服务,其余98%的收入都来自于外部服务——今 天,GE金融的资产规模达到5730亿美元,占GE集团总资产的70%以上,如果单独剥离出来,它可以位列全美前十大商业银行,堪比JP 摩根等老牌银行。
很多人都知道GE的“六西格玛原则”和“数一数二原则”,但在GE内部,与这些原则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却鲜为人知,它就是GE的“3A价值法则”——根据这一法则,GE集团整体的信用评级必须保持在最高级别3A级,任何会危害这一评级的业务都必须抛弃。
为了实践这一原则,GE放弃了煤炭、网络等高波动、业绩不可预测的产业。2006年到2007年GE剥离了新材料和塑料业务,因为这两项业务的成本和价格与石油价格高度相关,而石油价格是当今世界上最难预测的价格之一。GE集团产业组合的稳定业绩为它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和评级公司长达十多年的3A评级,而产业部门业务组合的高信用等级优势成为GE产融战略的核心。
GE金融是GE集团内的另类。如果说GE旗下各工业部门都是能够产生丰厚现金流的业务,那么GE金融则完全不同,它是GE集团里的负债“大户”。由下表可见,最近几年,GE产业部门每年可产生约200亿美元的净经营现金流,在剔除投资并购支出后,年均保持14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这些现金在分红和股票回购后,大多进入了GE金融的现金池。
与GE的产业经营不同,金融业务以资产推动增长的特征决定了其高耗现金流的财务特性,2008年以前GE金融每年融资前的现金缺口(净经营现金流——净投资现金支出)达到数十亿美元,2006年缺口达到290亿美元,2007年更进一步上升到400亿美元,2004年-2007年的年均资金缺口为 200亿美元。
为了弥补资金缺口,债务融资成为GE金融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了增强债务融资能力,GE集团为GE金融先后注入了500多亿美元的资本金,并开放自己的信用融资渠道供GE金融使用。此外,GE集团还将富余的经营现金用于购买GE金融的短期商业票据,这是GE金融短期融资的最主要工具。
作为一个金融企业,GE金融从GE集团内部得到了更特殊的支持——GE产业将其3A的信用评级移植到GE金融身上,使其能够获得比花旗、汇丰更低的资金成本,并由此打造了GE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实业企业,AAA级或者AA级的信用评级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对于GE金融则不同了,作为金融机构,赚的就是几个点的利差收益,谁能拿到更低成本的资金,谁就具有了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GE金融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A评级给GE金融带来了很多好处,其中之一就是它能够获得高信用评级。GE金融在危机期间还能够重组债务,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的高信用等级。GE金融之所以能够获得高信用评级,是由于GE金融的评级是由GE集团担保的。正是这些承诺在无形中将GE与GE金融的信用评级绑在了一起,使GE金 融分享了GE产业的高信用评级,并利用金融杠杆将这一好处放大了十几倍。
综上所述,GE金融的成长来自于GE产业护航下的高信用评级和低成本资金,它使GE金融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享受了比花旗、汇丰这些 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巨头们更低的资金成本,而在银行业务的金融杠杆作用下,几个点的资金成本优势被放大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从而成为GE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在GE集团的呵护下,GE金融快速成长,每年20%以上的增长率显著超越了集团整体年均8%的增长速度。目前,GE金融已贡献了集团营业利润总额的40%-50%。但是,随着GE金融规模的扩张,新的问题开始显现,GE金融的风险资产规模已经超出了GE产业所能支撑的信用范围。一旦GE金融部门的风险失控,GE集团不仅无力援助,还可能被GE金融部门拖累而陷入财务危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