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时代,基于规模的链条对链条的竞争
(2010-12-09 07:41:09)
标签:
华彩咨询白万纲集团管控集团管理财经 |
分类: 集团战略 |
一、基于规模的链条对链条的竞争
全球化带来了竞争的加剧,钢铁行业因为其特殊的行业背景,在近几年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全球大型钢铁生产企业纷纷加速全球市场布局,以强化全球竞争力,其主要表现为:
1)并购日趋活跃,阿赛洛-米塔尔依然活跃在并购的舞台,几乎在全球各地区,如亚洲、大洋洲、东欧以及南美都有渗透,收购的钢厂产品更专业化,向不锈钢、钢管等细分市场重点布局。
2)日、韩钢厂扩大联盟抵御并购。日本新日铁致力于与国内、韩国浦项及巴西钢厂的联盟,加强业务合作和资本联盟。
3)印度的其它钢厂海外扩张风头正劲,最为突出的是印度塔塔钢铁集团,以113亿美元收购欧洲第二大钢铁公司英荷科鲁斯集团(Corus),从而使其产能超越中国宝钢,跃居世界第五。
4)俄罗斯钢厂继续瞄准北美更高端的下游市场,加速向海外扩张,巩固北美下游市场地位。
5)中国钢铁并购迭起,鞍本的合并,宝钢的“金角银边”战略,整合八一钢铁,重组广东钢铁集团,入住宁波钢铁,产能直指八千万吨。
全球钢铁生产业加速整合的趋势充分展现了项兵教授所说的产业链条对产业链条的竞争:“即通过全球并购快速扩充产能,强化生产企业对市场控制力,同时以庞大的产能优势强化对产业链上游铁矿石资源的控制,从而避免自身陷入行业周期性波动之中。在此基础上,以最优的生产管理与铁矿石成本优势的“组合拳”,改变行业传统的价值链组合方式,给以竞争对手更加的经营压力,进而继续推进更大规模的行业整合。”
二、中国钢铁业战略失利:
“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生动说明了钢铁行业近期的困境,“我的钢铁分析师”徐向春表示,2008年10月份,钢铁行业6年来首度出现亏损58亿元,而11月份,亏损额增至127亿元。中国钢铁协会统计2008年12月,7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额达到291亿元,部分大钢厂亏损额达百亿元。累计相加的话,08年钢铁行业四季度亏损达到476亿元。行业全年仍有850亿元利润,比07年的1447亿元同比下降41%。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钢厂众多,整体行业竞争力弱
中国钢厂众多,中国目前的钢材品种质量除宝钢、鞍钢、武钢等大型钢厂外,其他钢厂品种质量均没有太大的优势,与米塔尔、新日铁等行业领先跨国公司相比,中国钢铁企业在经营管理、生产规模、成本控制、盈利能力等多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小而散的市场状态,削弱了中国钢铁行业整体的全球竞争力。钢材品种结构不合理,高附加值钢材供给不足,部分品种依靠进口,中低档钢材品种生产过剩的现象突出,落后产能的规模大、数量大,也成了钢铁行业能耗高、污染物排放大的重要原因。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阻止了我国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
2、整合质量不高
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早在2003年就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列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一批100个项目名单,此后逐步展开其整合行动。新的鞍本钢铁集团2005年8月8日在辽宁省鞍山市注册成立,但重组实际性进展缓慢。根据鞍本集团当时的规划,重组后,双方将首先从联合采购、联合销售、统一报表等方面入手,组建一个联合体的架子;第二步则是实现双方资产重组。然而三年过去了,两个公司彼此仍各自为政,导致整合名存实亡,只是合并报表参与行业排名罢了。
“因为涉及到各方利益,如税收、职工安置以及高管安排等问题,双方一开始就不愿意合在一起。”辽宁省国资委一位相关人士如此表示。而这也正折射了我国钢铁业尴尬的现实,即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消耗粗放等的背后,是地方割据和财税利益。至于重组的主导权和复杂的利益冲突都是整合过程绕不过去的槛,也是最大的风险源头。
附:2006-2008中国钢铁并购浪潮:
●2006年
2月24日,安赛乐和莱钢集团签署协议,受让莱钢股份38.41%国有股股权。
2月28日,新唐钢集团正式挂牌。
3月11日,宝钢集团与新疆的八钢集团签署战略联盟框架协议,收编八钢纳入了宝钢的议事日程。
6月8日,沙钢集团出资约20亿元,收购江苏淮钢90.5%股权,淮钢的产能约为300万吨。
●2007年
1月16日,宝钢以现金方式向八钢增资30亿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以估值3.3亿元的土地使用权对八钢增资。增资后新疆国资委持有八钢15%股权;宝钢持有八钢69.61%股权。
5月10日,宝钢集团与邯钢集团各出资50%组建邯钢邯宝公司,联合在邯钢新区建设460万吨钢的精品板材生产线。
7月23日,宝钢集团和包钢集团研究资产联合的实施方案,包括联合的范围、重组方式、实施步骤及时间等问题。不过,时至今日,重组并未取得新的进展。
8月1日,武钢集团以现金入股昆钢股份并控股,持股比例为48.41%,昆钢集团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7.41%。8月18日,新公司正式在昆明挂牌。
8月15日,复星集团出资9亿元与海南钢铁成立合资公司,与海钢分别持有60%和40%的股权。
9月24日,沙钢集团以20亿元现金代价,买下安阳永兴钢铁公司80%的股权。
11月7日,安赛乐-米塔尔以50.2亿港元的总代价,购得香港上市公司中国东方集团28%的股权,此后安赛乐-米塔尔增持,但该收购未获得国家商务部的“反垄断批复”。
12月,沙钢出资约10亿元,从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委会手中买下江苏永钢25%的股权。江苏永钢年产钢能力高达500万吨。
●2008年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同意广西与武钢、广东与宝钢开展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和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前期工作。
3月26日,济钢集团和莱钢集团正式合并为山东钢铁集团。新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钢产量为2382万吨。
5月7日,鞍钢为攀钢系三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担任现金选择权第三方,此举表明鞍钢已介入攀钢集团的整体上市工作,为今后重组攀钢奠定了基础。
6月13日,复星集团宣布,计划向天津钢铁集团注资38亿元,并获得后者47.5%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6月28日,广东钢铁集团在广州举行揭牌仪式,宝钢集团持股80%。
6月30日,整合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组建而成的河北钢铁集团挂牌,新公司钢铁产量将超过3100万吨。
3、国际产业链的控制风险非常大:
未能掌握铁矿石定价权,这对于所需铁矿石半数依赖进口的中国钢铁企业而言,是一件尴尬且心痛的事情!这几年,中国钢企与海外矿山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和力拓的博弈中,后者往往占据主动。
首先,在与三大矿业巨头之间谈判上,中国钢厂实际上并没有公平可言。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钢铁产能,也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但对方拥有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70%的资源。只要中国钢厂炉子开了,有钱赚,对方就可以用断货来“逼宫”。中方为什么没有平等谈判权。原因在于最大的铁矿石买家是由数千家大大小小的钢厂组成的,无法获得与高度集中的铁矿石拥有同样的对话权。
其次,中方与三大矿业巨头之间的谈判并不能真正实现“双赢”。
铁矿石价格从2003年年初开始上涨,当时国内66%的铁精粉价格普遍不到300元/吨,而澳矿、巴矿中65%粉矿的协议价格约为20美元,2003年1月份全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格在26美元左右,现货矿、长协矿价格基本持平。之后铁矿石价格便开始一路攀升,到2008年3月份,河北66%铁精粉价格突破1700元/吨,部分地区达到1800元/吨,5年内价格涨了6倍。而在此期间,国际铁矿石巨头也屡次苦苦相逼,长协矿价格几经大涨,2008年度65%粉矿的协议价格巴矿涨到81.4美元,澳矿涨到94美元,因为海运费大涨,长协矿到岸价格最高达到了190美元。
国际铁矿石价格是中国人买起来的,这其中的泡沫也是中国“吹”起来的。铁矿石价格涨了6年,中国钢厂还有钱赚,是赚的下游产业的钱。钢厂与国际矿业巨头表面上的“双赢”,实际上以牺牲中国下游产业为代价换来的。结果还是中国输了。
(摘自华彩咨询集团集团风险管理相关文献;作者:白万纲)
全球化带来了竞争的加剧,钢铁行业因为其特殊的行业背景,在近几年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全球大型钢铁生产企业纷纷加速全球市场布局,以强化全球竞争力,其主要表现为:
1)并购日趋活跃,阿赛洛-米塔尔依然活跃在并购的舞台,几乎在全球各地区,如亚洲、大洋洲、东欧以及南美都有渗透,收购的钢厂产品更专业化,向不锈钢、钢管等细分市场重点布局。
2)日、韩钢厂扩大联盟抵御并购。日本新日铁致力于与国内、韩国浦项及巴西钢厂的联盟,加强业务合作和资本联盟。
3)印度的其它钢厂海外扩张风头正劲,最为突出的是印度塔塔钢铁集团,以113亿美元收购欧洲第二大钢铁公司英荷科鲁斯集团(Corus),从而使其产能超越中国宝钢,跃居世界第五。
4)俄罗斯钢厂继续瞄准北美更高端的下游市场,加速向海外扩张,巩固北美下游市场地位。
5)中国钢铁并购迭起,鞍本的合并,宝钢的“金角银边”战略,整合八一钢铁,重组广东钢铁集团,入住宁波钢铁,产能直指八千万吨。
全球钢铁生产业加速整合的趋势充分展现了项兵教授所说的产业链条对产业链条的竞争:“即通过全球并购快速扩充产能,强化生产企业对市场控制力,同时以庞大的产能优势强化对产业链上游铁矿石资源的控制,从而避免自身陷入行业周期性波动之中。在此基础上,以最优的生产管理与铁矿石成本优势的“组合拳”,改变行业传统的价值链组合方式,给以竞争对手更加的经营压力,进而继续推进更大规模的行业整合。”
二、中国钢铁业战略失利:
“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生动说明了钢铁行业近期的困境,“我的钢铁分析师”徐向春表示,2008年10月份,钢铁行业6年来首度出现亏损58亿元,而11月份,亏损额增至127亿元。中国钢铁协会统计2008年12月,7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额达到291亿元,部分大钢厂亏损额达百亿元。累计相加的话,08年钢铁行业四季度亏损达到476亿元。行业全年仍有850亿元利润,比07年的1447亿元同比下降41%。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钢厂众多,整体行业竞争力弱
中国钢厂众多,中国目前的钢材品种质量除宝钢、鞍钢、武钢等大型钢厂外,其他钢厂品种质量均没有太大的优势,与米塔尔、新日铁等行业领先跨国公司相比,中国钢铁企业在经营管理、生产规模、成本控制、盈利能力等多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小而散的市场状态,削弱了中国钢铁行业整体的全球竞争力。钢材品种结构不合理,高附加值钢材供给不足,部分品种依靠进口,中低档钢材品种生产过剩的现象突出,落后产能的规模大、数量大,也成了钢铁行业能耗高、污染物排放大的重要原因。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阻止了我国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
2、整合质量不高
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早在2003年就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列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一批100个项目名单,此后逐步展开其整合行动。新的鞍本钢铁集团2005年8月8日在辽宁省鞍山市注册成立,但重组实际性进展缓慢。根据鞍本集团当时的规划,重组后,双方将首先从联合采购、联合销售、统一报表等方面入手,组建一个联合体的架子;第二步则是实现双方资产重组。然而三年过去了,两个公司彼此仍各自为政,导致整合名存实亡,只是合并报表参与行业排名罢了。
“因为涉及到各方利益,如税收、职工安置以及高管安排等问题,双方一开始就不愿意合在一起。”辽宁省国资委一位相关人士如此表示。而这也正折射了我国钢铁业尴尬的现实,即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消耗粗放等的背后,是地方割据和财税利益。至于重组的主导权和复杂的利益冲突都是整合过程绕不过去的槛,也是最大的风险源头。
附:2006-2008中国钢铁并购浪潮:
●2006年
2月24日,安赛乐和莱钢集团签署协议,受让莱钢股份38.41%国有股股权。
2月28日,新唐钢集团正式挂牌。
3月11日,宝钢集团与新疆的八钢集团签署战略联盟框架协议,收编八钢纳入了宝钢的议事日程。
6月8日,沙钢集团出资约20亿元,收购江苏淮钢90.5%股权,淮钢的产能约为300万吨。
●2007年
1月16日,宝钢以现金方式向八钢增资30亿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以估值3.3亿元的土地使用权对八钢增资。增资后新疆国资委持有八钢15%股权;宝钢持有八钢69.61%股权。
5月10日,宝钢集团与邯钢集团各出资50%组建邯钢邯宝公司,联合在邯钢新区建设460万吨钢的精品板材生产线。
7月23日,宝钢集团和包钢集团研究资产联合的实施方案,包括联合的范围、重组方式、实施步骤及时间等问题。不过,时至今日,重组并未取得新的进展。
8月1日,武钢集团以现金入股昆钢股份并控股,持股比例为48.41%,昆钢集团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7.41%。8月18日,新公司正式在昆明挂牌。
8月15日,复星集团出资9亿元与海南钢铁成立合资公司,与海钢分别持有60%和40%的股权。
9月24日,沙钢集团以20亿元现金代价,买下安阳永兴钢铁公司80%的股权。
11月7日,安赛乐-米塔尔以50.2亿港元的总代价,购得香港上市公司中国东方集团28%的股权,此后安赛乐-米塔尔增持,但该收购未获得国家商务部的“反垄断批复”。
12月,沙钢出资约10亿元,从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委会手中买下江苏永钢25%的股权。江苏永钢年产钢能力高达500万吨。
●2008年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同意广西与武钢、广东与宝钢开展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和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前期工作。
3月26日,济钢集团和莱钢集团正式合并为山东钢铁集团。新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钢产量为2382万吨。
5月7日,鞍钢为攀钢系三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担任现金选择权第三方,此举表明鞍钢已介入攀钢集团的整体上市工作,为今后重组攀钢奠定了基础。
6月13日,复星集团宣布,计划向天津钢铁集团注资38亿元,并获得后者47.5%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6月28日,广东钢铁集团在广州举行揭牌仪式,宝钢集团持股80%。
6月30日,整合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组建而成的河北钢铁集团挂牌,新公司钢铁产量将超过3100万吨。
3、国际产业链的控制风险非常大:
未能掌握铁矿石定价权,这对于所需铁矿石半数依赖进口的中国钢铁企业而言,是一件尴尬且心痛的事情!这几年,中国钢企与海外矿山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和力拓的博弈中,后者往往占据主动。
首先,在与三大矿业巨头之间谈判上,中国钢厂实际上并没有公平可言。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钢铁产能,也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但对方拥有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70%的资源。只要中国钢厂炉子开了,有钱赚,对方就可以用断货来“逼宫”。中方为什么没有平等谈判权。原因在于最大的铁矿石买家是由数千家大大小小的钢厂组成的,无法获得与高度集中的铁矿石拥有同样的对话权。
其次,中方与三大矿业巨头之间的谈判并不能真正实现“双赢”。
铁矿石价格从2003年年初开始上涨,当时国内66%的铁精粉价格普遍不到300元/吨,而澳矿、巴矿中65%粉矿的协议价格约为20美元,2003年1月份全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格在26美元左右,现货矿、长协矿价格基本持平。之后铁矿石价格便开始一路攀升,到2008年3月份,河北66%铁精粉价格突破1700元/吨,部分地区达到1800元/吨,5年内价格涨了6倍。而在此期间,国际铁矿石巨头也屡次苦苦相逼,长协矿价格几经大涨,2008年度65%粉矿的协议价格巴矿涨到81.4美元,澳矿涨到94美元,因为海运费大涨,长协矿到岸价格最高达到了190美元。
国际铁矿石价格是中国人买起来的,这其中的泡沫也是中国“吹”起来的。铁矿石价格涨了6年,中国钢厂还有钱赚,是赚的下游产业的钱。钢厂与国际矿业巨头表面上的“双赢”,实际上以牺牲中国下游产业为代价换来的。结果还是中国输了。
(摘自华彩咨询集团集团风险管理相关文献;作者:白万纲)
前一篇:审计风险管理体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