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航集团发展和管控的思考(5)

(2010-02-20 14:55:15)
标签:

公司治理

华彩

集团管控

集团管理

集团人力资源

集团战略

财经

分类: 集团战略

——白万纲博士在海航集团的专题讲座

 

作者:华彩咨询集团总裁--白万纲
  联系作者:mars.bay@china-co.com
  13818181068

 

六, 一些著名多元化集团的发展模式的剖析

全球一些典型多元化集团有很多打法可以借鉴:

1,GE,它主攻资金密集型、创新周期长的产业。这一打法没有钱干不了,如飞机发动机等,门槛高、存在进入壁垒和投资风险壁垒,竞争者少。俗话说,穿鞋的不要和光脚的斗,个体户能做的大集团就不要去做,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能做的大集团就不要做,都可以做的要么退出要么战略性超越。投资门槛高的企业,创新周期都很大,一旦进入就可以躺着赚很多年,但要把技术壁垒建高堆厚,否则就会很快失去这一壁垒优势。

GE基于产融结合,强调人才、技术、资源,保持企业文化、管理和品牌的高度统一。仔细研究GE六西格玛管理就会发现,它的六大产业板块所有子公司均采用六西格玛,这形成了一个管理平台和文化平台。

2,巴菲特在发现目标价值的基础上,不断逆周期投资,长期持有,实行多品牌、多产业投资的优质组合来追求高回报,以获取多个优质企业发展带动的综合成长。他的概念很简单,如果每一个子公司都是优质的,那么投资回报一定会超越社会回报,他只做和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

3,李嘉诚先生既做战略性投资,也常常进行财务性投资,进行多品牌、多维度投资。他更倾向于周期互补的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组合。他的中庸思想和商业性格完美组合,他每七年做一次大投资,其他六年时间做一些中小型投资,这种商业赌博行为已烙在整个集团的基因里。另外,他善于以低负债率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将不惜一切进行投资。他追求有节奏的发展。

 

第二部分:优化和整合集团管控体系

集团战略的规划,只是为我们变形金刚的效应提供了一个前提,而各个子公司之间能不能配合在一起,才是我们变形金刚的根本。如果让各个子公司配合在一起,你集团公司必须要两个东西,第一,胡萝卜,如何吸引他们往一起走,第二,大棒,如何惩罚他们,如果你掉队,如果你故意破坏,我怎么惩罚你,通过胡萝卜和大棒,把这一堆个体黏在一起,让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去走,这就是管控的真谛。换言之,我们不仅要做出一个集团战略,为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各自找到它的角色和定位,大家相互配合着,有人占便宜,有人吃亏地共同往前前进,集团战略不同于单体公司战略的是,它是有多个法人分别领受或感受,或者尊崇,或者约定,我听从你的命令,我之所以用这么几个词,因为有些人是全资的,有些人是绝对控股的,有些人是相对控股的,有些是参股的,甚至你们也知道,真正集团管控里面,还有很多和你母公司根本没有股权关系,仅仅是你的协作者,他是你的供应链,这么一大帮人,相互扶持着朝某个方向走去,而且有些人吃亏,有些人占便宜,所以你母公司如何用胡萝卜加大棒,甚至把胡萝卜加大棒织成一个密不透风的体系,把这堆利益相关者带着,簇拥着,而且尽可能高效地去达成你的变形金刚效应。这才是人世间最复杂的一种操纵,所有企业的管控,都是围绕着这么一个目的,看能不能达成这样一个效果。

 

一、集团管控

管控是总部对各个“子公司管理”的管理,它可以从三方面体现,一个是治理,一个是控制,另一个是宏观管理。

㈠ 治理

在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中,治理是最难的。首先,在章程和意识规则里把我们的权力渗透下去,不要相信人,一定要相信制度的安排。安排每个子公司章程时必须有个性化条款,还要保留原则性条款,至少保证你的底线和一定的对外张力。张力是什么,我主张参股不吃亏,控股占便宜,从来没有两家股东间平股平权。如果你在公司里面占有51%股份,只有51%的话语权,我认为你无能。51%的话语权至少可以放大到了60%、70%,60%、70%的话语权至少要放大到80%、90%乃至于全部。控股权不等于控制权,决定集团公司效益的就是对公司的控制权有多大。

 控制

有了对子公司治理的设计,有了对出资人代表的管理,接下来就是控制。控制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如何编制一个制度的边界,制定有边界的制度,让子公司在边界制度里活动,给子公司一副镣铐,不是束缚他自由的镣铐,是防范它出圈的镣铐。这是所有集团公司面临的一个难以逾越的任务,就是如何设计制度以及制度的边界,保证子公司在制度边界内运作,并实现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集团公司里有一批远见多识的人不难,但是有一批能够看清现状进行制度安排的人却很难。能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防性处理的人才是集团宝贵的人才。

全球化的成功,我们甚至可以把它描述为母公司集合本行业、本企业最佳管理实践,整合出一套制度,将其进行输出,让各个子公司按我最佳管理实践体系,其实就是一套制度和流程来运作,我母公司时刻保持最佳管理实践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子公司就是按我所输出的这套体系来进行复制化运作,从而使得复杂和因运作的差异产生的变数最小化,而使得我母公司的管理空间最大化

所以全球化的逻辑就在于,理论上来讲,把一个子公司抓死了以后,让他完全按照我的最佳管理实践来运作,把他制度化、体系化以后,出现中国人所谓的一抓就死,活力消失了,但是我们认为这个活力消失还有一个对价,就是我可以把我的子公司复制到无限多,当然这个不可能是无限多,只是理论上可以很多很多。所以这里面的公式就在于,每个个体的公司价值和效率下降了,只能做到正常价值的80%或60%,但是我同时可以开设的分支机构,上限就远远被打开了,这种价值就是全球化得以实现的根本。我们研究全球化,有各种说法,但是全球化之所以实现,就是因为他们实现了这样一个思路上的突破,就是要把子公司一抓就死,全球都在研究一个所谓的度,应该把子公司在抓死和放乱之间找到一个度,永远没找到这个度,全球化干脆不找这个路,我就一口气把他搞死,但是搞死了以后,没错,每个子公司效率会下降,但是我母公司必须,我母公司和极少数子公司共同进行创新,把创新抽离、抽象,编订成制度以后,再向各个子公司原有体系输入,就把他原有体系打开,然后把新的创新输入,然后再让他闭环运作,构成了开环再闭环这么一种运作。

当全球化企业形成这么一个开环运作的思路以后,我们就看得很清楚,集团化运作思路在西方,已经成形了,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境界,就是把子公司一抓就死,但是追求整个集团管理幅度的加宽和扩张的加速,而这个扩张加速,本身又使得风险极小化,因为一个公司和N个公司风险都是相似的,任何一个公司的学习创新,和风险管理,都可以内部进行复制和放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