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产经/公司集团管控母子公司管控银联 |
分类: 集团管控 |
近来,来自中国银联的爆炸性新闻不绝于耳。为备战VISA和万事达等国际银行卡巨头,加快国际化发展,增强在信用卡领域的竞争力,实现“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银联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继2006年12月启动的定向增发结束后,中国银联将启动第二轮增资扩股,拟增发约3亿-5亿股,单一投资者认购数量为800万-5000万股。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中国银联两次增资扩股,增资完成后其资本金有望超过60亿元。此外,中国银联还上书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呼吁叫停双币卡,使银联卡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同时,中国银联还大力推动与国内和国外银行及卡组织的联盟合作事宜,在品牌打造和推广等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中国银联这一系列大动作,掀起了惊涛骇浪,也引起了业界对它再一次的聚焦和关注。
华彩认为,从银联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在世界信用卡巨头VISA和万事达等的围追堵截下,银联已经开始向国际巨头亮剑,这些只是其全面反击战中的一角冰山,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银联将会竭尽所能,想尽一切办法加快自己发展和壮大的步伐,我们不怀疑它此举的必要性,但是希望银联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自己的管控,千万不要倒在冲锋的路上。因为随着企业快速的扩张和发展,各种潜在风险就会增加,管控难度加大,信息黑洞剧增,管控若不到位,很可能因失控而分崩离析。
银联的集团管控重点应该有四,其一,对标准的管控,银联发展的关键和实质是标准的推广,银行卡推广的实质应该是一个为广泛接受和认同的标准,正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其二,对合作联盟的集团管控,银联的发展核心的模式是建立各种战略联盟,通过资源互换如网络、ATM机等来大幅度推动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资源的通用及共享;其三,对银联营销的管控,如对营销过程和策略方法等采取有效措施;其四,对银联品牌的管控,主要是品牌战略及规划,品牌传播推广,品牌管理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的打造等。
对于已经厉兵秣马,并准备把自己置于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平台和轨道上的银联来说,时刻紧绷管控意识,时刻做好管控工作已显得十分必要。
一、银联标准的管控方面
BIN号(银行识别码)资源的争夺一直以来是卡组织竞争的核心问题,因为BIN号资源数量的比拼直接挂钩卡组织收益。按照国际惯例,如果发卡机构发行某一银行卡组织BIN号的卡,而不通过该组织的网络进行交易转接,那么该银行卡组织有权要求该发卡机构支付BIN号使用费。事实上,国外银行卡组织通过控制BIN号使用,从而控制跨行交易市场进而获得跨行交易收益。国内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的中小商业银行每年都由于BIN号问题向VISA等国际卡组织支付用费。而这些银行是中国银联的股东,自己出资成立的卡组织,自己出资构建的网络,同样面临交使用费。而向谁交费取决于银行卡上的BIN号。在银联想走出去进行自己的国际业务之时,争取BIN号资源数量就是争取业务量。
截至2005年底,使用VISA知识产权4字头BIN发行的银行卡约2.8亿张,使用万事达知识产权5字头BIN发行的银行卡约1.3亿张,而银联自主知识产权62字头银行卡仅8600万张;在贷记卡市场上,银联标准卡的劣势更为明显,4字头贷记卡约1000万张,5字头贷记卡约600万张,而62字头贷记卡还不到20万张。目前,4、5字头信用卡已控制了我国信用卡市场95%以上的份额。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联必须争取到更多的BIN号资源数量,在国内,如果能把银联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则最好不过,因为它可以实现在中国国内的标准垄断,获取最大限度的市场。
为了对标准进行管控,银联开展了如下有效工作:
一方面,全力推行自己的标准卡。到2006年9月底,申请银联BIN号的银行已经达到172家,其中已经发行银联标准卡的机构达到138家。同时,中国银联与包括工、农、中、建、交、民生银行在内的10余家商业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这些银行承诺使用银联标准。在此基础上,为吸引更多银行启用银联标准,今年10月起,银联不惜重金为标准卡派发多重优惠。
另一方面,争取国家政策的倾斜。2007年年初,央行就已发文确定中国银联人民币卡转接市场的惟一合法地位。同时又向相关部门提出了把银联卡升级为国家标准的申请。
二、合作联盟的管控方面
银联已经向很多银行推行了自己的标准卡,并得到认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但是如何对他们进行管控依然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国际巨头也在向这些银行递送橄榄枝,以优惠的措施为利器,策反他们叛变投敌的可能性也十分大。从2007年4月份以来,VISA还在全国巡回,向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进行业务推介和产品推广,游说城市商业银行加入VISA,发行VISA4字头BIN号卡。挑战和威胁无处不在。
对于国外市场,几乎更是国际巨头如VISA和万事达的天下,尽管银联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打开了一些局面,和一些当地的组织建立了合作联盟关系,但是如何在和竞争对手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实现对合作伙伴的有效管控工作,分享他们的网络资源,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对于此,我们认为,银联关键是要和他们形成紧密的战略利益联盟,把合作伙伴的利益紧密的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或者是让他们看到和银联合作的美好前景和巨大的利益空间,总之,一定要设计一套共同的利益体系和机制才能实现有效管控。
三、银联营销的管控方面
第一,做好银联的管控工作,从优化银联组织架构模式开始,同时促使信用卡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比如可以考虑成立银行卡部,专门负责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管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银行卡部实行准事业部运作,给银行卡部战略授权,以银行卡部为中心,异地支行派驻信用卡区域专管员,实行扁平化管理等等。事业部制运作可以在如下五个方面取得卓越成效:
2、经营集约化。可以在异地支行组建营销分中心,聘用专管员,突破机制限制,加强对异地支行卡业务的指导、协调,使经营思路、规章制度执行更彻底有力,大大强化垂直管理职能。
3、财务核算相对独立化,会计管理由成本核算型向管理会计过渡。
4、管理层级化。卡部的编制在定岗定编政策下,进行独立运作,效率更高,专业化操作程度更强。
5 、风险最低化。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使信用卡风险得到最有效的控制。
第二,进行专业化市场营销运作。
首先,专业化运作的前提是一定要有专业化的人才,所以一定要引进有丰富经验的市场营销管理人才,负责信用卡品牌营销的策划、定位、培训和指导。
其次,加强培训力度,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通过组织信用卡知识培训、营销知识培训、营销技巧培训、市场拓展训练等,使营销更专业、上规模、上档次。
最后,打造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绩效管理体系。要把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为中国这方面的高级人才十分稀缺,所以,要给他们充分的激励。在激励的同时,也要加强绩效管理工作,尤其是重视绩效考核。
第三,提高营销工作的力度和速度。
因为在目前的环境下,和其他国际巨头相比,中国银联不管在规模实力还是在市场方面,都处于下风,而且正面临国际巨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比如银行合作方面,VISA和万事达卡给发卡行各种培训和补贴,有时直接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根据银行发卡数量的不同,按每张卡4到10美元不等进行返还。VISA甚至为收单银行扩展外卡收单商户提供大笔资金支持。而银联这方面什么都没有。关于品牌服务费,银联方面虽然也向银行返还,但力度比VISA和万事达小得多。 整个2005年度,VISA在我国的广告费投入位居第一,金额高达1亿美元。2006年以来,VISA对国内银行的营销投入,是去年同期的3到5倍,其中相当大的部分用于对国内银行发行VISA4字头BIN号卡的奖励。针对“银联”,VISA更是以50万美元的费用,委托专业公司为其制定专门的包括针对银联的竞争策略。
可以这样说,对于银联,速度就是一切!具体来说,银联的营销工作一定要快,要快点推出附加值大的产品,要快点定出优惠的有竞争力的价格,要快点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要加快银联卡产品的促销力度和创新,要加大政府和公共关系的攻关工作,总之,所以的工作都要快,在可能的情况下,越快越好。当然,一定要做到快而不乱,有条不紊。
四、银联品牌的管控方面
首先,要打造强大的品牌管理能力,必须有长期的品牌经营计划,要把长期计划和阶段性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进行品牌营销的同时,高度重视内控管理,以规范、高效的思想实现经营和管理的统一,先后进行内部流程、业务流程的再造,开发品牌管理系统、商户维护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实现品牌管理电脑化,提高市场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其次,加强品牌传播和推广工作。对于银联的国际化而言,这是它的软肋。一方面,银联成立的时间短,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不高,更不要说美誉度了;另一方面,世界巨头对中国银联围追堵截,严重垄断这全球市场,如果中国银联要突围,就必须加强品牌的传播和推广工作。
最后,对个体消费者的品牌管理是重点。对于一张信用卡来说,事实上是一个品牌合作的结果。银行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而卡组织则提供自身的支付网络和结算系统,双方共同为顾客提供所谓的“信用卡”的功能。这样,信用卡面临的直接顾客是个体消费者,而卡组织的直接客户则是银行,因此卡组织营销是一个B2B2C的过程。但实际中卡组织往往是B2C2B,即让通过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来形成自己的竞争力,从而争取更多银行资源。这样,卡组织的品牌管理事实上就是对个体消费者的品牌管理。
头抗衡的基本条件,但是要在提高速度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自己的管控能力,只有寻找到速度和管控之间的平衡点,才是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