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指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要的是掌握习近平有关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论述,深刻领会他所说的“凝聚共识”、“寻找公约数”的思想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习近平思想
是指导中国民众迈向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强大思想武器
刘惠恕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1]习近平思想体系庞大精深,是指导中国民众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强大思想武器。本文仅就学习习近平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论述,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习近平的有关论述,也以可简要概括为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2]
习近平又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3]
“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4]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
因此,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6]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7]
习近平由上述论述所得出的结论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说:“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 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
[8]
综上所述可见,习近平显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基因和精神命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进一步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思想基础,这一问题亦即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创新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亦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即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之所在。
而学习习近平有关中、西学关系论述时,值得注意的是蕴含在习近平这一学说的思想中方法。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9]
由此论述可见:习近平尽管对于中国传统化给予了很高评价,但他却并不主张在文化上盲目复古,也不主张在中、西文化关系上偏执一端,而是主张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采取综合的手段,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华民族文化,以之引领民族精神。因此这一思想也是习近平思想的精谛所在。
但是要真正结合中国国情来实践这一思想,却并非易事。有人曾戏称中国当代社会思想有“三张皮”,即政界讲马克思主义,民间讲传统文化,知识界部分人受西学影响讲“公共价值观”。习近平知晓解决这一问题、亦即统一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认识任务的艰巨性,他为此提出了“凝聚共识”、寻找“公约数”的主张。他说:
“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改革开放的合力。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更需要下功夫去凝聚共识。
凝聚共识
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我们十三亿人,八千二百多万党员,包括海外同胞,大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大家会有不同想法。那就要考虑,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经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共识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形成事半而功倍。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工作要做,不要怕耽误功夫,事缓则圆。包括一些工作试点。先行,也可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艰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莱,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10]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发表上述重要指示的时间是2012年12月7日,亦即距离他在中共十八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仅有23天的时间,由此可见这一思想方法,在习近平学说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而在习近平发表这一重要指示后未久,在习近平主持下,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意见
》,《意见》指出:“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
”
[11]
而笔者理解,中共中央这一重要文献的下发,无疑是习近平
“凝聚共识”、
“寻找公约数”
思想方法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因此如何掌握习近平的这一思想方法,也是学习习近平学说时尤先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在此尚需指出的是:习近平多次提出的“中国梦”政治理想,也是他运用
“凝聚共识”、“寻找公约数”思想方法,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他说:“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12]
此后,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重复使用了“中国梦”
这一概念。
而笔者认为:习近平提出这一思想的出发点是:“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13]
他为此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4]
因此作为普通民众来说,笔者认为
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要的是掌握习近平有关中、西学关系的论述,深刻领会他所说的“凝聚共识”、“寻找公约数”的思想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2022年8月6日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载于202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3]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8月19日)。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5]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8月19日)。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0月18日)。
[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在时的重要讲话》(2022年5月27日),见《探源中华文明——郭物:中华文明的四个特质》,载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6月5日。
[8]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
[9]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10]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中12月7日至11日),转载中共中央文献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五)》。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
[12]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3]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中12月7日至11日),转载自中共中央文献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五)》。
[14]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习近平思想是指导中国民众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强大思想武器
内容摘要:本文指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要的是掌握习近平有关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论述,深刻领会他所说的“凝聚共识”、“寻找公约数”的思想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习近平思想
是指导中国民众迈向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强大思想武器
刘惠恕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1]习近平思想体系庞大精深,是指导中国民众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强大思想武器。本文仅就学习习近平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论述,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习近平的有关论述,也以可简要概括为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2]
习近平又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3]
“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4]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
因此,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6]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7]
习近平由上述论述所得出的结论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说:“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 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8]
综上所述可见,习近平显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基因和精神命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进一步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思想基础,这一问题亦即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创新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亦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即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之所在。
而学习习近平有关中、西学关系论述时,值得注意的是蕴含在习近平这一学说的思想中方法。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9]
由此论述可见:习近平尽管对于中国传统化给予了很高评价,但他却并不主张在文化上盲目复古,也不主张在中、西文化关系上偏执一端,而是主张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采取综合的手段,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华民族文化,以之引领民族精神。因此这一思想也是习近平思想的精谛所在。
但是要真正结合中国国情来实践这一思想,却并非易事。有人曾戏称中国当代社会思想有“三张皮”,即政界讲马克思主义,民间讲传统文化,知识界部分人受西学影响讲“公共价值观”。习近平知晓解决这一问题、亦即统一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认识任务的艰巨性,他为此提出了“凝聚共识”、寻找“公约数”的主张。他说:
“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改革开放的合力。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更需要下功夫去凝聚共识。
凝聚共识
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我们十三亿人,八千二百多万党员,包括海外同胞,大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大家会有不同想法。那就要考虑,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经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共识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形成事半而功倍。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工作要做,不要怕耽误功夫,事缓则圆。包括一些工作试点。先行,也可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艰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莱,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10]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发表上述重要指示的时间是2012年12月7日,亦即距离他在中共十八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仅有23天的时间,由此可见这一思想方法,在习近平学说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而在习近平发表这一重要指示后未久,在习近平主持下,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意见
》,《意见》指出:“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
”[11]
而笔者理解,中共中央这一重要文献的下发,无疑是习近平
“凝聚共识”、
“寻找公约数”
思想方法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因此如何掌握习近平的这一思想方法,也是学习习近平学说时尤先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在此尚需指出的是:习近平多次提出的“中国梦”政治理想,也是他运用 “凝聚共识”、“寻找公约数”思想方法,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他说:“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12]
此后,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重复使用了“中国梦”
这一概念。
而笔者认为:习近平提出这一思想的出发点是:“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13]
他为此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4]
因此作为普通民众来说,笔者认为
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要的是掌握习近平有关中、西学关系的论述,深刻领会他所说的“凝聚共识”、“寻找公约数”的思想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2022年8月6日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载于202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3]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8月19日)。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5]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8月19日)。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0月18日)。
[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在时的重要讲话》(2022年5月27日),见《探源中华文明——郭物:中华文明的四个特质》,载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6月5日。
[8]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
[9]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10]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中12月7日至11日),转载中共中央文献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五)》。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
[12]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3]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中12月7日至11日),转载自中共中央文献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五)》。
[14]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