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年制”款斗彩梅瓶价值辨析(修正稿)

2022-11-29 16:41:17

“大明成化年制”款斗彩梅瓶价值辨析

刘惠恕

2022年在参加全国“百强收藏家”大赛时,[1]

我的参赛藏品“大明成化年制”款梅瓶(一对),有幸获得第十名(三等奖)。由于这次赛事是全国规模的,报名参赛人数达1800余人,点赞人次达80余万众,因此获此殊荣并非易事。而我的参赛藏品“大明成化年制”款梅瓶,属明代官窑斗彩瓷器,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明代景德镇官窑烧制瓷器的最高水准,同时在中国制瓷史上也有着很高的地位。因此仅借此文,对“大明成化年制”款梅瓶的价值加以说明,并兼带说明如何区别成化斗彩瓷器的真伪标准。

一、关于“大明成化年制”款斗彩梅瓶的价值所在

这对瓷器以口小、肚圆,在古代宫廷中专用以插梅花而得名。该梅瓶是明宪宗年代的景德镇官窑制品,距今约五百余年。就图饰而言,其与前些年在古玩界轰动一时的鸡缸杯属同图饰官窑制器,即瓷器外壁以牡丹花、太湖石和兰草,将画面分割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鸣啼,一雌鸡带三只小鸡在啄食;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回视,一雌鸡带一小鸡在啄食。画面形象生动。详见下附梅瓶原照。

 

(本人参赛藏品“大明成化年制款”斗彩梅瓶)

 

(本人参赛藏品“大明成化年制款”斗彩梅瓶)

 

关于梅瓶上小鸡逐食图饰的产生,据于传说,它是体现了明宪宗朱见深的恋母情结。

据说朱见深两岁时,19岁的宫女万贞儿(青州诸城人,今山东潍坊诸城市)成为其乳母。朱见深14岁时被立为太子,即将当时已三十三岁的宫女万贞儿招入东宫,纳为嫔妃。1464年明英宗驾崩后,朱见深登基为帝,成为历史上的明宪宗,亦被称为“成化帝”(年号“成化”)。成化帝本想立万贵妃为皇后,但因受到两宫太后和众多朝臣的反对,最终选立贤妃吴氏为皇后,但封万贞儿为才人,不久晋封为贵妃,专宠其于后宫二十余年,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万贵妃”。

万贵妃钟爱瓷器,为了讨万贵妃欢心,成化帝便命人在景德镇烧制了以小鸡逐食为图饰的不少精美斗彩瓷器,种类含瓶、杯、碟、碗、盘、罐等等,其器形均以小巧玲珑为特点。而拙藏梅瓶,便是其中的一种。

以小鸡逐食为瓷器的图饰之所以产生,据学界说法是:有一次成化帝在欣赏宋人画《子母鸡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时,有感于母鸡对小鸡的哺育之恩,萌发了要烧制绘有小鸡逐食图饰的斗彩瓷器,以寄托皇帝怀念年少时万贵妃照顾他的情景。因为有成化帝的亲自提倡,凡有母鸡带小鸡觅食图饰的成化斗彩瓷器,都成为明代艺术水准最高的官窑瓷器,因为其见证了明宪宗与万贵妃的爱情。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暴卒。八月,朱见深亦因悲伤过度驾崩。历史上的成化窑产瓷,实际上仅持续了23年(14641487年)。

而拙藏梅瓶,在中国制瓷工艺史上之所以有很高的价值,并不只是因为器身上有母鸡带小鸡觅食的图饰,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属成化斗彩瓷器,制作工艺难度极高,在中国制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烧制瓷器的历史起源于先秦,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瓷器的烧制成功,则始自东汉时期的青瓷,此时的瓷器不只是有了使用价值,同时也有了鉴赏价值。当时的青瓷产地,主要在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古越国旧地,因此青瓷也称为“越窑器”。器形有碗、碟、罐、壶、盆、盘、洗、杯等等。此后中国的瓷器发展史上出现了五个高潮,即:

1、唐代的“秘色瓷”,代表作有西安法门寺出土的瓷器。

2、宋代的五大名窑,此说见清代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

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窑址迄今未能发现,因此人们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

3、元代青花瓷器,即通称的“元青花”,窑址在今江西景德镇,最早在瓷身上着蓝青花色。

4、明代官窑瓷器,指在今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由官府督造的瓷器。

5、清代官窑瓷器,指在今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由官府督造的瓷器。

而明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则是于成化年间生产的“斗彩”瓷器。其之所以知名,原因如下:

虽然在元代已出现了在瓷身上绘画的青花瓷器,但单一颜色的泛蓝青花图饰,在着色上显得单调。因此,随着明代制瓷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绘有各种颜色的彩瓷。最先驰名的是宣14261435年)时期的官窑“五彩”瓷器(又称“宣德粉彩”),其着色厚重,但画面显得呆板,此外器形较大。至明成化14651487时期,彩瓷的烧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史称:“宣窑五彩,堆填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此说见于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王士性又评:“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而类似说法,尚见于明代谷应泰著《博物要览》,其谓:“余评青花,成窑不及宣窑;五彩,宣庙不如宪庙。盖宣窑之青乃苏泥勃青也,后俱用尽,至成化时皆平等青矣。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此余评似确然矣。”

上述一番话,大致道出了“成化斗彩”在技术上对“宣德五彩”的超越。而成化彩瓷之所以在艺术上超越了“宣德五彩”,除明人所述是因原宣德年间制瓷釉料“苏泥勃青”(现通称“苏麻离青”)料已用尽,而在成化朝制瓷开始使用新的“平等青”料,更容易展现彩瓷特点外;个人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成化朝制瓷工匠发明了烧瓷的二次着色技术——釉上彩,史称“斗彩”。清乾隆年间佚名所著《南窑笔记》中,首次提及斗彩的制作程序为:“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具体来说,这一技术源自宣德朝制瓷的“五彩”技术,但又创新了这一技术。其烧制方法如下:

在制作斗彩时,先在瓷胎上用线条勾勒出青花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瓷胎烧成后,再在洁白瓷胎上预留的青花图案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如红、黄、绿、紫诸色填入,二度入窑,经低温烧成,即成斗彩瓷器。这种经两度烧制而成的瓷器,由于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青花彩绘相结合,方姹紫嫣红、交相辉映的艺术特点,给人以丰满、清新之感。而从纯技术角度来说,据有关文献记载,“成化斗彩”的成瓷过程是:预制釉下青花胚胎,入1300高温窑烧制成器,然后再施以矿物颜料填彩,复入800低温窑烘烤。经过两次烧制,瓷器釉色方呈绚烂夺目的特点。因此明谷应泰在《博物要览》一著评价为:成窑上品,无过五彩。

而这种经二次烧制而成的“成化斗彩”与元青花瓷器相比较,其不同特点在于:元青花属单纯的釉下彩瓷器,即在烧制过程中,先是在瓷器胚胎上绘画图纹,后在图纹上在涂以透明釉料,再将瓷器胚胎入窑,一次烧制而成。而“成化斗彩”则必须经过两次烧制,方能成瓷。这种经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经两次入窑烧制而成的“成化斗彩”瓷器,在技术上无疑比元青花成熟与复杂得多,因在它在中国制瓷史上,方能够与元青花分别代表两个高峰。

而“大明成化年制”款斗彩瓷器之所以知名,原因之三则是相比较于“宣德五彩”及前朝的元青花瓷器而言,其器型专攻小巧,且传世数量稀少,因此具有更高的鉴赏价值。

所谓“成化无大器”,这句话由古流传至今。仅以我收藏的这对“大明成化年制”斗彩梅瓶而言,其瓶身高仅5.5公分,瓶口直径3.7公分,底直径4.7公分,肚圆径约8.5公分,可以轻松把玩于手掌中,充分展现了成化斗彩瓷器小巧玲珑、宜人把玩鉴赏的特点。

据说造成“成化无大器”现象的原因,与成化皇帝懦弱的个性有关。即其年幼时心理曾受过创伤,其父明英宗在立太子时,让他经历了从太子到亲王,又从亲王到太子的过程。受此刺激,成化帝性格内向,患有严重口吃。其两岁时即跟着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万氏一起生活,登基后,为钟爱万贵妃,甚至不惜因妃废后,恋母情结严重。这些性格上的弱点,导致成化帝带喜欢疏淡、柔弱的东西,而不喜刚硬、宽大之物。这便导致了其在位时,烧制的瓷器成化无大器的奇特现象。但是成化帝的这一奇特心理,却导致成化朝斗彩瓷器小巧玲珑、宜人把玩与鉴赏的特点,而成为中国制瓷史上价值极高的奇葩。

至于导致成化斗彩瓷器传世数量稀少的原因,根据有关记载,系当时景德镇官窑烧制的斗彩瓷器,是专为宫廷订购所制,上品朝奉宫廷,次品则被销毁,不得流落民间。仅以成化斗彩中最为知名的瓷器鸡缸杯为例,其系成化帝的御用酒杯,烧造时因宫廷要求极高,成品率不高,因此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导致其有价无市,千金难求。导致成化斗彩瓷器传世数量稀少的原因之二,则是因为成化皇帝死后,明孝宗朱祐樘继位,认为前朝为讨万贵妃欢心,专门烧制斗彩瓷器,奢侈太过,下令停工。此见于《明史》所记:“(弘治三年,1490年)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由此可见明窑斗彩瓷器的烧制历史,自成化14651487)之后,最多延续了3年;亦即成化斗彩瓷器的烧制历史,最多只存了26,便成为绝响。

由于成化斗彩瓷器烧制工艺极高,宫廷严禁外传,且又烧制年代短暂,因此传世数量稀少。以致始于明代中期以降,便成为价高、有价无市的文玩藏物。而在古代瓷器收藏家中就已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宁存成窑,不苟富贵。”

至于成化斗彩瓷器,价格究竟高到何种程度,此处仅举成化斗彩瓷器中最为知名的“鸡缸坏”为例,来说明问题。

关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价格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帝起居录《神宗实录》,其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明文人沈德符在其著《万历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清乾隆年间进士朱琰在其著《陶说》中感叹:“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值钱十万。”

综上述记载可见:成化斗彩瓷器受当时人追捧的程度,仅其中的精品鸡缸杯,在明万历年间,已100两白银了清乾隆帝对鸡缸杯也是赞誉有加,其曰:“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

由于成化鸡缸杯传世数量极稀,金贵的一杯难求,也导致其后世的拍卖价奇高。据有关说法:现存世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只有19只(一说17只),其中8只藏台北故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瑞士大藏家阿尔弗雷德·博尔、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各藏1只,另有4只藏于私人手中。

有关成化鸡缸杯在当代的拍卖历史,据有关记载是:曾于19801999年两度拍卖,均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其中19994月在香港苏富比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竟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折370万美元)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记录。此后201448日,在香港苏富比举办的中国瓷器春拍会上,这只鸡缸杯又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2.8124亿港元的价格拍得。

 

二、如何鉴别成化斗彩瓷器的真伪

以上所述,是有关鸡缸杯传世价格的说明,由此亦可推知其他传世成化斗彩瓷器的价格之不菲。如三秋杯(孙瀛洲1956年献故宫博物院,当时价格为40根金条)、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天字罐、蟋蟀罐乃至我的参赛藏品梅瓶等等。《成窑鸡缸歌注》说得好:“成窑酒杯,种类甚多,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瓷质莹洁而坚。鸡缸、上画牡丹,下有子母鸡,跃跃欲动。”[2]

。《百度辞条》也指出:成化瓷器为明代八大时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绝伦。主要器形有瓶、杯、罐、洗、碗、盘等。

就此读者可能会提出的疑问是:既然鸡缸杯传世数量稀少,价格又如此金贵,何以当今民间瓷器爱好者手中收藏的成化斗彩瓷器比比皆是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实为两点:

其一是真正传世的成化斗彩瓷器,并非如上举数量之少,而是要多得多。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成化斗彩瓷器值钱,以至明宫廷中太监、宫女们乘战乱之机,偷出去卖钱,而流转民间。此外则是景德镇窑工并未按明宫廷指令销毁质次斗彩瓷器,而是违令偷售民间,或者是私下翻烧,偷售民间。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如多年前北京有一条“秀水街”专售假冒产品,评价却是“假冒不伪劣”,以致外国人争相来此购买。而造成“秀水街”销售的假冒产品“假冒不伪劣”的真实原因是:一些厂家在完成国外有关名牌产品订单后,多增产品数量,然后以低于国外名牌产品的原价,来销售这些产品。因此这类“假冒”产品,实应当视作真品来对待。而同样在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窑厂因相近原因私售的斗彩瓷器、现落于民间藏家手中的,亦应该承认其为真品。但也应该承认的是: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余年,且当时景德镇窑工又是背着宫廷指令偷售斗彩瓷器,因此成化斗彩瓷器的传世真品,不会太多。

而造成现今民间瓷器爱好者收藏的成化斗彩瓷器比比皆是现象的原因之二则是:由于成化斗彩传世真品数量稀少,且价格金贵,因此导致景德镇后世窑工不断烧制仿品出售以牟利。

此处仍以上举鸡缸杯为例来说明问题。根据有关记载,成化之后始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始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仿品问世。此后明代隆庆、万历朝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四朝以及再后,都有窑厂不断烧制成化斗彩瓷器仿品。这些仿品的色彩和款识与真品虽有相近之处,但仍有破绽可寻。有关评论是:明代嘉、隆、万三朝,仿品字款显得笔画粗重,排列稀疏,圈栏过大,与成化款的笔法貌似而笔力不同,色彩也浓而不艳,只有云朦、气泡与成化窑相似,几可乱真。清康、雍、乾三朝,仿品字款较明代仿款为优,在调配颜色和款识写法上,与真品相似。但成化真款都显有一层云朦,有气泡如珠,字的青花色晦。而清代仿款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出云朦很淡,气泡不匀,字的青色亦显涣散,胎色微透黄或白色闪青,底足釉砂相连处少微黄色。[3]

此外,清康熙朝仿品比真品稍高,底径略小于真品,足边一周无釉处比真品宽;底部六字方框楷书款将底部占满,线粗色重,文饰比较板滞;青花山石图案上加有浓重的青花点,为真品所无。清乾隆时仿品有的是高柄卧足、器外带有乾隆御题诗,底足内有“大清乾隆仿古”印文。民国时仿品釉面泛青,青花色浮,色泽清淡,文饰呆滞。[4]等等。

但平心而论,后朝鸡缸杯仿品中,颇有佳作,亦不失收藏价值。仅以我个人收藏为例,我曾收藏有两对鸡缸杯及一对鸡缸高足杯。其中一对色泽泛红,有使用过的缺口,曾经上海已故古瓷鉴定专家徐国熹先生鉴定,认定为成化真品,已赠送友人。我个人认为这对鸡缸杯土质系景德镇麻仓山土(详后)所制,当属成化朝景德镇窑工烧制的次品,因不能入宫,而流落民间。另一对色泽洁白无暇,制工极佳,器底带有米糊底遗痕,所用非麻仓山土,当属明代嘉、隆、万三朝的仿品。至于一对鸡缸高足杯,则色泽泛青,制工亦佳,按《百度辞条》的说法,当属民国时期仿品。但因为其器底带有明显的米糊底特征,我认为仍属明代嘉、隆、万三朝的仿品。为表示言之无欺,特附照片如下,供读者品鉴。

 

(本人收藏的高足斗彩鸡缸杯)

 

(本人收藏的高足斗彩鸡缸杯)

 

 

(本人收藏的马蹄状斗彩鸡缸杯)

 

 

(本人收藏的马蹄状斗彩鸡缸杯)

 

 

(本人收藏的马蹄状斗彩鸡缸杯)

 

由此所提出的重要学术问题是:如何鉴定后朝成化斗彩仿品?因为后朝成化斗彩仿品制作得再好,其价值都不能与成化斗彩真品价值相比较。而如何才能鉴定成化斗彩真品与成化斗彩仿品价值的区别呢,我个人认为其本标准有以下三条:即底款字迹是否规范;瓷器釉色是否纯正;器底有无成化斗彩“米糊底”的当时特征。我此处仍以201448日上海收藏家刘益谦在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春拍会上,以2.8124亿港元价格拍得的鸡缸杯为例来说事。我之所以强调这点,是因为我认为刘益谦所拍得的这只鸡缸杯是清代仿品,而非成化真品,这一用巨款拍得、充填国库的仿品,实为欺国误民的事。我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1、依据实物照片来看,该鸡缸杯的器底字款模糊不清,繁体“製”字衣字一横右边偏长

如果读者对比我所发上的成化款斗彩梅瓶器底字款(附下),可以证实这点。此点最起码可以证明该鸡缸杯,并非是成化官窑精品,而按当时明宫廷的订购标准,该鸡缸杯既非朝贡宫廷的一流精品,当属被销毁之例。

此外,仅从该鸡缸杯器底字款字写法来看,该杯的“衣”字写法,一横的右端偏长,更像是清代仿品的写法,而成化斗彩器底“衣”字一划的写法往往偏短,一划止于其上折勾之前。读者对比我所发上的成化斗彩梅瓶器底字款的写法,亦可以证明这一说。而有关“大明成化年制”字款特点有歌谣为证,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1893—1966年)先生曾将其款概括为六句歌诀:

字尖圆头非高,字撇硬直倒腰,字人匕平微头,字衣横不越刀,字月尖肥胖(或明日窄平年肥胖), 字一点头肩腰。

此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制字衣横少越刀句,在此我仅发上我的梅瓶器底字款照片,以与该2.8亿港元拍得的鸡缸杯器底字款照片相比较,以便读者自鉴

 

(由图片可见刘拍鸡缸杯器底字款模糊,製字横划近折刀,器身对光无透红特点。)

 

(由图片可见梅瓶器底字款清晰,製字横划不近折刀,器身对光有透红特点。)

 

2、该鸡缸杯的釉色不正。

我此处所说的“釉色不正”,是指正宗的成化斗彩瓷器釉色,背光看应呈洁白色,对光看,则呈肉红色。对此,如同百度辞条所指出的:“胎质纯洁,白釉如脂,彩色精良,笔法流利,……胎质细腻纯净,胎体轻薄,……薄胎者玲珑透体在光线透视下,显现微弱肉红色。

关于成化斗彩对光透视呈微弱肉红色特点的说法,也见诸一些瓷学前辈的研究结论。他们的共同结论是:由麻仓土矿制作的瓷胎,其最大特点是质感柔糯、白净、细腻,在强光照射下呈肉红色。此见于古陶瓷家马希贵在《中国青花瓷》一书所述,另见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古瓷鉴定家李希宴在《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及辨伪》一书中所述。[5]

概而言之,成化斗彩瓷器之所以有这一对光呈肉红色的奇特的物理现象,是因为其烧制时使用了特殊的瓷土“麻仓土”和特殊的青料“平等青”。而到成化之后,这种土质与青料均已用完,后人自然也再难仿制出逼真的成化斗彩瓷器了。说得具体一些是:

元代至明万历年间,制瓷取土的原料产地,是位于今江西景德镇市东北浮梁县境内的麻仓山,因此称之为麻仓土。时至明万历以后,麻仓土矿已开采完毕,明万历十一年以后,景德镇窑工又于麻仓山附近的今景德镇市瑶里镇高岭山,找到了适于制瓷的瓷矿土,称之为“高岭土”,这种高岭土支持了此后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制瓷事业,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20 世纪 60 时代,高岭土也已挖掘殆尽,景德镇窑厂只得另寻制瓷用的黏土矿,因此其所制瓷器与“曩昔的老坑土”己有质地之别。应该说“高岭土”也是一种优秀的制瓷原料,但是其与麻仓土却有着质地之别。

至于“平等青”,是一种为陶胚上釉的青料,亦称“陂塘青”,产自江西乐平县。它是国产青花料中的一种。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相对于早前为元青花上釉的“苏麻离青”青料而言,后者原自西亚进口,为瓷胎上釉,具有浓重青翠的特点,但含铁量较高,因此在烧成的瓷器上充斥着铁锈斑。时至明成化时,这种青料已用尽,开始使用国产青料“平等青”。而平等青含铁量较少,上于麻仓土陶胚烧制成的瓷器后,具有色泽淡雅、清丽洁白、对光看显现微弱肉红色的特点。这一特点是麻仓土与平等青结合的结果,是后世制瓷工艺所无法仿制出来的。

至于平等青的消失时间,见于《明实录》的记载,是源自嘉靖二十年(1541)六月辛酉初,在江西乐平县发生的景德镇瓷业工人与雇主之间的一场械斗。其云:江西乐平县民,尝佣工于浮梁,岁饥艰食。浮梁民负其佣重,尽遣逐之,遂行劫夺。二县凶民遂各集党千余人,互相仇杀。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导致当时景德镇的制瓷业暂停,同时也使当时明代景德镇窑厂制瓷的主要青料平等青( 陂塘青)从此断绝。此说亦见于明代古籍《江西大志》卷七《陶书》所记: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 

综上所述可见:构成成化斗彩瓷器的真实秘密在于,它是麻仓土与平等青相结合的结果,而制成瓷器后,具有色泽淡雅、清丽洁白、对光看显现微弱肉红色的特点。而自明中期以降,得以制成“成化斗彩”的麻仓土与平等青都消亡了,后世又如何能仿出真正的成化斗彩瓷器呢?

公允地说,明中期以降直至清代景德镇官窑所使用的青料“浙料”和“珠明料”等,也能烧制成很多精美的瓷器,其纹饰图案别具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艺术效果,有浓有淡,层次分明,但以之仿“成化斗彩”,总能找出破绽。

而笔者此处之所以指出刘益谦以2.8港元拍得的鸡缸杯釉色不正,是因为最起码从照片来判断,该鸡缸杯缺少对光透红的特点,瓷胎显得过于洁白,更像是清代官窑用高岭土仿制的瓷器。是以立论。

在此笔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内有的“古瓷鉴定专家”,竟不解真正的成化斗彩瓷器何以有对光透肉红色的特点,竟异想天开地说此种瓷器“人称为血瓷”,其红色实因“现代合成的瓷器,里面含有动物的骨粉,做出的瓷器非常白净,但是在对着阳光下看瓷器成红色,骨粉越多颜色越红。”[6]

这种指鹿为马谬论的出现,说明目前中国古玩鉴定界乱到了何等程度。我不知这位“古瓷鉴定专家”所云的“骨粉”是何种骨粉?是虎骨、鹿骨、猪骨或是其他动物骨的粉,不知这种“骨粉”的价格几何?我只知道用以制作成化斗彩的“麻仓土”,在元官府控制时期,出售每百斤值银

分(可淘净泥 50 斤,得 40 斤),因而又称“麻仓官土”,或“御土”,这种瓷土到明万历年间已用尽。[7]

3、该鸡缸杯从器底特点来看,其外圈无明成化斗彩的“米糊底特点。

“米糊底”是民间一个通俗叫法,这也是明代制瓷器工艺上的常见特征,具体是指在烧制瓷器过程中,因垫烧工艺的缺陷,使得垫烧瓷器的材料粘附在了器物底部边圈上,出现了一种类似烧糊的现象。如果从化学成分来分析,米糊底是指器物底部露胎处,出现了类似于米糊状的铁锈色斑点。这种现象既非烧制瓷器时,支撑瓷器胚胎的支垫造成的,也非器物本身胎土所致,而是窑床上所垫砂粒,含铁质成份较多,在高温氧化条件下粘附于器底周边,形成米糊状。

因此仅从技术角度来说,“米糊底”现象,实为明代制瓷业未能克服的缺点。时至清三代(康、雍、乾三朝),由于景德镇官窑制瓷工艺的进步,在烧制瓷器时,大量地使用匣钵,一钵一器不易落入窑灰,烧制出的瓷器,器底外观干净,洁白如玉,釉水匀厚,与瓷身胎骨能够结合紧密,显浑然一体,且呈温润之感,因此也就无“米糊底”可言了,而被称之为“糯米底”或“糯米胎”。

但清三代景德镇官窑制瓷工艺虽获进步,烧制出了“糯米底”,但是其当时烧制的瓷器却不如前朝成化斗彩瓷器来得值钱。为了赚钱,景德镇工匠大量仿制前朝成化斗彩瓷器。但其仿制得出成化斗彩小鸡逐食图饰,其用新的制瓷工艺,却仿制不出成化斗彩瓷器的“米糊底”特点。因此是否带有“米糊底”,便成为区别成化斗彩瓷的重要真伪标志之一。而将该鸡缸杯与我提供参赛的成化斗彩梅瓶器底特征相比较,我们会发现该鸡缸杯器底,并无成化斗彩米糊底的标志,而是纯粹的糯米胎,由此可断定其为清三代的仿品。为了证明这点,在此特发上三张图片供比较,其一为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提供的典型的地下出土的成化斗彩器底图片;其二为刘益谦拍得的鸡缸杯器底图片;其三为我本人参赛成化斗彩梅瓶的器底图片,供读者比较,自鉴真伪。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存成化斗彩器底图片,在器底边圈可见明显的米糊底特征。——此图转引秦阳汉子:《只有高手才懂——成化斗彩的细部特征对鉴定成化斗彩的作用

 

(刘学谦以2.8亿港元拍得的鸡缸杯器底图片,器底无米糊底特征。)

 

(本人参赛的成化斗彩梅瓶器底照片,器底边圈可见明显的米糊底特征。)

 

以上所述,为我何以认为刘益谦以2.8亿港元价格拍得的鸡缸杯为清代仿品的三点依据。最后我仅就2022年全国“百强收藏家”大赛[8]

举办的意义说几句话。

 

以上是我就全国“百强收藏家”大赛举办,所发表的感言,愿此文中所提出的问题,能对今后中国文博事业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20221128

 

 

 

[1]

这一活动由现代名家书画璞悦(厦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牵头,由“现代名家书画公众号”、“全国书画网络平台”举办,“现代名家书画网”协办。

[2]

 清高士奇。

[3]

 参《百度辞条·斗彩鸡缸杯》。

[4]

 参《百度辞条·斗彩鸡缸杯》。

[5]

 转引秦阳汉子:《只有高手才懂——成化斗彩的细部特征对鉴定成化斗彩的作用》(201898日),载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908/11/27469941_784861333.shtm

[6]

 见《现代仿成化斗彩瓷器迎光看呈肉红色吗》,载: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32673412682067947.html

[7]

 见《麻仓土是元明瓷器鉴定中最直接的方法之一》(2016928)载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928/13/36321584_594368555.shtml

[8]

这一活动由现代名家书画璞悦(厦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牵头,由“现代名家书画公众号”、“全国书画网络平台”举办,“现代名家书画网”协办。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