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成化斗彩瓷器的真伪

2022-11-29 13:32:48

“大明成化年制”款斗彩梅瓶价值辨析

刘惠恕


 

二、如何鉴别成化斗彩瓷器的真伪

以上所述,是有关鸡缸杯传世价格的说明,由此亦可推知其他传世成化斗彩瓷器的价格之不菲。如三秋杯(孙瀛洲1956年献故宫博物院,当时价格为40根金条)、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天字罐、蟋蟀罐乃至我的参赛藏品梅瓶等等。《成窑鸡缸歌注》说得好:“成窑酒杯,种类甚多,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瓷质莹洁而坚。鸡缸、上画牡丹,下有子母鸡,跃跃欲动。”[2]

。《百度辞条》也指出:成化瓷器为明代八大时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绝伦。主要器形有瓶、杯、罐、洗、碗、盘等。

就此读者可能会提出的疑问是:既然鸡缸杯传世数量稀少,价格又如此金贵,何以当今民间瓷器爱好者手中收藏的成化斗彩瓷器比比皆是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实为两点:

其一是真正传世的成化斗彩瓷器,并非如上举数量之少,而是要多得多。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成化斗彩瓷器值钱,以至明宫廷中太监、宫女们乘战乱之机,偷出去卖钱,而流转民间。此外则是景德镇窑工并未按明宫廷指令销毁质次斗彩瓷器,而是违令偷售民间,或者是私下翻烧,偷售民间。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如多年前北京有一条“秀水街”专售假冒产品,评价却是“假冒不伪劣”,以致外国人争相来此购买。而造成“秀水街”销售的假冒产品“假冒不伪劣”的真实原因是:一些厂家在完成国外有关名牌产品订单后,多增产品数量,然后以低于国外名牌产品的原价,来销售这些产品。因此这类“假冒”产品,实应当视作真品来对待。而同样在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窑厂因相近原因私售的斗彩瓷器、现落于民间藏家手中的,亦应该承认其为真品。但也应该承认的是: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余年,且当时景德镇窑工又是背着宫廷指令偷售斗彩瓷器,因此成化斗彩瓷器的传世真品,不会太多。

而造成现今民间瓷器爱好者收藏的成化斗彩瓷器比比皆是现象的原因之二则是:由于成化斗彩传世真品数量稀少,且价格金贵,因此导致景德镇后世窑工不断烧制仿品出售以牟利。

此处仍以上举鸡缸杯为例来说明问题。根据有关记载,成化之后始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始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仿品问世。此后明代隆庆、万历朝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四朝以及再后,都有窑厂不断烧制成化斗彩瓷器仿品。这些仿品的色彩和款识与真品虽有相近之处,但仍有破绽可寻。有关评论是:明代嘉、隆、万三朝,仿品字款显得笔画粗重,排列稀疏,圈栏过大,与成化款的笔法貌似而笔力不同,色彩也浓而不艳,只有云朦、气泡与成化窑相似,几可乱真。清康、雍、乾三朝,仿品字款较明代仿款为优,在调配颜色和款识写法上,与真品相似。但成化真款都显有一层云朦,有气泡如珠,字的青花色晦。而清代仿款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出云朦很淡,气泡不匀,字的青色亦显涣散,胎色微透黄或白色闪青,底足釉砂相连处少微黄色。[3]

此外,清康熙朝仿品比真品稍高,底径略小于真品,足边一周无釉处比真品宽;底部六字方框楷书款将底部占满,线粗色重,文饰比较板滞;青花山石图案上加有浓重的青花点,为真品所无。清乾隆时仿品有的是高柄卧足、器外带有乾隆御题诗,底足内有“大清乾隆仿古”印文。民国时仿品釉面泛青,青花色浮,色泽清淡,文饰呆滞。[4]等等。

但平心而论,后朝鸡缸杯仿品中,颇有佳作,亦不失收藏价值。仅以我个人收藏为例,我曾收藏有两对鸡缸杯及一对鸡缸高足杯。其中一对色泽泛红,有使用过的缺口,曾经上海已故古瓷鉴定专家徐国熹先生鉴定,认定为成化真品,已赠送友人。我个人认为这对鸡缸杯土质系景德镇麻仓山土(详后)所制,当属成化朝景德镇窑工烧制的次品,因不能入宫,而流落民间。另一对色泽洁白无暇,制工极佳,器底带有米糊底遗痕,所用非麻仓山土,当属明代嘉、隆、万三朝的仿品。至于一对鸡缸高足杯,则色泽泛青,制工亦佳,按《百度辞条》的说法,当属民国时期仿品。但因为其器底带有明显的米糊底特征,我认为仍属明代嘉、隆、万三朝的仿品。为表示言之无欺,特附照片如下,供读者品鉴。

 

(本人收藏的高足斗彩鸡缸杯)

 

(本人收藏的高足斗彩鸡缸杯)

 

 

(本人收藏的马蹄状斗彩鸡缸杯)

 

 

(本人收藏的马蹄状斗彩鸡缸杯)

 

 

(本人收藏的马蹄状斗彩鸡缸杯)

 

由此所提出的重要学术问题是:如何鉴定后朝成化斗彩仿品?因为后朝成化斗彩仿品制作得再好,其价值都不能与成化斗彩真品价值相比较。而如何才能鉴定成化斗彩真品与成化斗彩仿品价值的区别呢,我个人认为其本标准有以下三条:即底款字迹是否规范;瓷器釉色是否纯正;器底有无成化斗彩“米糊底”的当时特征。我此处仍以201448日上海收藏家刘益谦在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春拍会上,以2.8124亿港元价格拍得的鸡缸杯为例来说事。我之所以强调这点,是因为我认为刘益谦所拍得的这只鸡缸杯是清代仿品,而非成化真品,这一用巨款拍得、充填国库的仿品,实为欺国误民的事。我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1、依据实物照片来看,该鸡缸杯的器底字款模糊不清,繁体“製”字衣字一横右边偏长

如果读者对比我所发上的成化款斗彩梅瓶器底字款(附下),可以证实这点。此点最起码可以证明该鸡缸杯,并非是成化官窑精品,而按当时明宫廷的订购标准,该鸡缸杯既非朝贡宫廷的一流精品,当属被销毁之例。

此外,仅从该鸡缸杯器底字款字写法来看,该杯的“衣”字写法,一横的右端偏长,更像是清代仿品的写法,而成化斗彩器底“衣”字一划的写法往往偏短,一划止于其上折勾之前。读者对比我所发上的成化斗彩梅瓶器底字款的写法,亦可以证明这一说。而有关“大明成化年制”字款特点有歌谣为证,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1893—1966年)先生曾将其款概括为六句歌诀:

字尖圆头非高,字撇硬直倒腰,字人匕平微头,字衣横不越刀,字月尖肥胖(或明日窄平年肥胖), 字一点头肩腰。

此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制字衣横少越刀句,在此我仅发上我的梅瓶器底字款照片,以与该2.8亿港元拍得的鸡缸杯器底字款照片相比较,以便读者自鉴

 

(由图片可见刘拍鸡缸杯器底字款模糊,製字横划近折刀,器身对光无透红特点。)

 

(由图片可见梅瓶器底字款清晰,製字横划不近折刀,器身对光有透红特点。)

 

2、该鸡缸杯的釉色不正。

我此处所说的“釉色不正”,是指正宗的成化斗彩瓷器釉色,背光看应呈洁白色,对光看,则呈肉红色。对此,如同百度辞条所指出的:“胎质纯洁,白釉如脂,彩色精良,笔法流利,……胎质细腻纯净,胎体轻薄,……薄胎者玲珑透体在光线透视下,显现微弱肉红色。

关于成化斗彩对光透视呈微弱肉红色特点的说法,也见诸一些瓷学前辈的研究结论。他们的共同结论是:由麻仓土矿制作的瓷胎,其最大特点是质感柔糯、白净、细腻,在强光照射下呈肉红色。此见于古陶瓷家马希贵在《中国青花瓷》一书所述,另见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古瓷鉴定家李希宴在《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及辨伪》一书中所述。[5]

概而言之,成化斗彩瓷器之所以有这一对光呈肉红色的奇特的物理现象,是因为其烧制时使用了特殊的瓷土“麻仓土”和特殊的青料“平等青”。而到成化之后,这种土质与青料均已用完,后人自然也再难仿制出逼真的成化斗彩瓷器了。说得具体一些是:

元代至明万历年间,制瓷取土的原料产地,是位于今江西景德镇市东北浮梁县境内的麻仓山,因此称之为麻仓土。时至明万历以后,麻仓土矿已开采完毕,明万历十一年以后,景德镇窑工又于麻仓山附近的今景德镇市瑶里镇高岭山,找到了适于制瓷的瓷矿土,称之为“高岭土”,这种高岭土支持了此后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制瓷事业,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20 世纪 60 时代,高岭土也已挖掘殆尽,景德镇窑厂只得另寻制瓷用的黏土矿,因此其所制瓷器与“曩昔的老坑土”己有质地之别。应该说“高岭土”也是一种优秀的制瓷原料,但是其与麻仓土却有着质地之别。

至于“平等青”,是一种为陶胚上釉的青料,亦称“陂塘青”,产自江西乐平县。它是国产青花料中的一种。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相对于早前为元青花上釉的“苏麻离青”青料而言,后者原自西亚进口,为瓷胎上釉,具有浓重青翠的特点,但含铁量较高,因此在烧成的瓷器上充斥着铁锈斑。时至明成化时,这种青料已用尽,开始使用国产青料“平等青”。而平等青含铁量较少,上于麻仓土陶胚烧制成的瓷器后,具有色泽淡雅、清丽洁白、对光看显现微弱肉红色的特点。这一特点是麻仓土与平等青结合的结果,是后世制瓷工艺所无法仿制出来的。

至于平等青的消失时间,见于《明实录》的记载,是源自嘉靖二十年(1541)六月辛酉初,在江西乐平县发生的景德镇瓷业工人与雇主之间的一场械斗。其云:江西乐平县民,尝佣工于浮梁,岁饥艰食。浮梁民负其佣重,尽遣逐之,遂行劫夺。二县凶民遂各集党千余人,互相仇杀。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导致当时景德镇的制瓷业暂停,同时也使当时明代景德镇窑厂制瓷的主要青料平等青( 陂塘青)从此断绝。此说亦见于明代古籍《江西大志》卷七《陶书》所记: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 

综上所述可见:构成成化斗彩瓷器的真实秘密在于,它是麻仓土与平等青相结合的结果,而制成瓷器后,具有色泽淡雅、清丽洁白、对光看显现微弱肉红色的特点。而自明中期以降,得以制成“成化斗彩”的麻仓土与平等青都消亡了,后世又如何能仿出真正的成化斗彩瓷器呢?

公允地说,明中期以降直至清代景德镇官窑所使用的青料“浙料”和“珠明料”等,也能烧制成很多精美的瓷器,其纹饰图案别具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艺术效果,有浓有淡,层次分明,但以之仿“成化斗彩”,总能找出破绽。

而笔者此处之所以指出刘益谦以2.8港元拍得的鸡缸杯釉色不正,是因为最起码从照片来判断,该鸡缸杯缺少对光透红的特点,瓷胎显得过于洁白,更像是清代官窑用高岭土仿制的瓷器。是以立论。

在此笔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内有的“古瓷鉴定专家”,竟不解真正的成化斗彩瓷器何以有对光透肉红色的特点,竟异想天开地说此种瓷器“人称为血瓷”,其红色实因“现代合成的瓷器,里面含有动物的骨粉,做出的瓷器非常白净,但是在对着阳光下看瓷器成红色,骨粉越多颜色越红。”[6]

这种指鹿为马谬论的出现,说明目前中国古玩鉴定界乱到了何等程度。我不知这位“古瓷鉴定专家”所云的“骨粉”是何种骨粉?是虎骨、鹿骨、猪骨或是其他动物骨的粉,不知这种“骨粉”的价格几何?我只知道用以制作成化斗彩的“麻仓土”,在元官府控制时期,出售每百斤值银

分(可淘净泥 50 斤,得 40 斤),因而又称“麻仓官土”,或“御土”,这种瓷土到明万历年间已用尽。[7]

3、该鸡缸杯从器底特点来看,其外圈无明成化斗彩的“米糊底特点。

“米糊底”是民间一个通俗叫法,这也是明代制瓷器工艺上的常见特征,具体是指在烧制瓷器过程中,因垫烧工艺的缺陷,使得垫烧瓷器的材料粘附在了器物底部边圈上,出现了一种类似烧糊的现象。如果从化学成分来分析,米糊底是指器物底部露胎处,出现了类似于米糊状的铁锈色斑点。这种现象既非烧制瓷器时,支撑瓷器胚胎的支垫造成的,也非器物本身胎土所致,而是窑床上所垫砂粒,含铁质成份较多,在高温氧化条件下粘附于器底周边,形成米糊状。

因此仅从技术角度来说,“米糊底”现象,实为明代制瓷业未能克服的缺点。时至清三代(康、雍、乾三朝),由于景德镇官窑制瓷工艺的进步,在烧制瓷器时,大量地使用匣钵,一钵一器不易落入窑灰,烧制出的瓷器,器底外观干净,洁白如玉,釉水匀厚,与瓷身胎骨能够结合紧密,显浑然一体,且呈温润之感,因此也就无“米糊底”可言了,而被称之为“糯米底”或“糯米胎”。

但清三代景德镇官窑制瓷工艺虽获进步,烧制出了“糯米底”,但是其当时烧制的瓷器却不如前朝成化斗彩瓷器来得值钱。为了赚钱,景德镇工匠大量仿制前朝成化斗彩瓷器。但其仿制得出成化斗彩小鸡逐食图饰,其用新的制瓷工艺,却仿制不出成化斗彩瓷器的“米糊底”特点。因此是否带有“米糊底”,便成为区别成化斗彩瓷的重要真伪标志之一。而将该鸡缸杯与我提供参赛的成化斗彩梅瓶器底特征相比较,我们会发现该鸡缸杯器底,并无成化斗彩米糊底的标志,而是纯粹的糯米胎,由此可断定其为清三代的仿品。为了证明这点,在此特发上三张图片供比较,其一为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提供的典型的地下出土的成化斗彩器底图片;其二为刘益谦拍得的鸡缸杯器底图片;其三为我本人参赛成化斗彩梅瓶的器底图片,供读者比较,自鉴真伪。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存成化斗彩器底图片,在器底边圈可见明显的米糊底特征。——此图转引秦阳汉子:《只有高手才懂——成化斗彩的细部特征对鉴定成化斗彩的作用

 

(刘学谦以2.8亿港元拍得的鸡缸杯器底图片,器底无米糊底特征。)

 

(本人参赛的成化斗彩梅瓶器底照片,器底边圈可见明显的米糊底特征。)

 

以上所述,为我何以认为刘益谦以2.8亿港元价格拍得的鸡缸杯为清代仿品的三点依据。最后我仅就2022年全国“百强收藏家”大赛[8]

举办的意义说几句话。

           

                                      20221128

 

 

[1]

这一活动由现代名家书画璞悦(厦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牵头,由“现代名家书画公众号”、“全国书画网络平台”举办,“现代名家书画网”协办。

[2]

 清高士奇。

[3]

 参《百度辞条·斗彩鸡缸杯》。

[4]

 参《百度辞条·斗彩鸡缸杯》。

[5]

 转引秦阳汉子:《只有高手才懂——成化斗彩的细部特征对鉴定成化斗彩的作用》(201898日),载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908/11/27469941_784861333.shtm

[6]

 见《现代仿成化斗彩瓷器迎光看呈肉红色吗》,载: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32673412682067947.html

[7]

 见《麻仓土是元明瓷器鉴定中最直接的方法之一》(2016928)载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928/13/36321584_594368555.shtml

[8]

这一活动由现代名家书画璞悦(厦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牵头,由“现代名家书画公众号”、“全国书画网络平台”举办,“现代名家书画网”协办。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