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使然与学习之乐
郑重/文
学习是能得到快乐的。每个人都有心情浮躁的时候,我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选择读书,选择一本好书,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耐心的读,一直读到心情不再浮躁,得到安宁。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从这一点上来说,学习带给我们的则是健康的心态、坦然的心境、充实的生活。从这一点上讲,学习则是一种品质,一种生活方式
近来《论语》很热,甚至说是火。最火的当是于丹,红遍了大江南北,举国上下都在说于丹,说于丹的论语,倒似乎忘记了《论语》的原作者孔丘先生。
我的一位好友——王蔚先生,也研究《论语》。王兄的专业是经济学,他目前的职位是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本职之外,王兄讲的更多的课程是《论语》。对于《论语》,我只是粗略读了一点皮毛,所以很喜欢听王兄讲《论语》。不敢说王兄《论语》讲的如何,只是直到他对《论语》颇有兴趣,家里的书架上,有关《论语》的书有数百本之多。
兴趣是成功地基础。正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想,王兄对《论语》的研知程度一定是颇有见地的。
我是不才的。一则古文知识掌握的本来就少,二则一直对《论语》本身没有兴趣,所以每每友人相聚,谈到《论语》,我只有听的份。于丹的书,我也只是前几天刚刚从地摊上选了一本,粗粗读了十多个页码,没有再读下去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身上是验证了的。
初中时,我疯狂的爱上了写作。那时侯,上自习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写小说,上其他课时也是经常走神,业余时间大部分时间也是用在了写东西上。初中一年级时,我的各科成绩在班里还是排在前几名的,二年级开始,除了语文,其他所有课程“全军覆没”,所以连高中都没能考上。
十六岁,初中毕业,我就参加了工作,刚开始是在一家银行的乡镇营业所当出纳员。上班后,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了新闻写作上。现在想起来,当时连新闻稿的基本写法也是掌握不了的,为了写一篇消息稿的导语,甚至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至今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寄出去46篇稿子后,才在当地的报纸《惠民大众》上发了一篇70多字、没有标题的短讯。此后到市里做了专职的新闻干事,业余时间,大部分用在了学习新闻写作上,能找到的、买到的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书籍,都细细的读,每天的报纸,有感觉好的稿子,就剪下来,有时间就翻看。写稿子,则经常是一熬一个通宵,导致眼睛经常是红红的,被一位熟悉的编辑称为“小白兔”。
勤能补拙。在乡镇工作的第一年,因为发表的新闻稿件达到了一定的数量,被当地的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也因为这个称号被破格调到了市农行办公室专门做新闻报道工作。担任专职新闻干事三年,每年在全区农行系统和全市宣传口发稿排名都是第一名。又因为这个原因,破格进入当时的市委宣传部做新闻干事。这一年,又因为发稿数量“惊人”,被破格“农转非”,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干部。
这正应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的观点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总结。
因为兴趣,所以能勤奋,所以有了学习的动力。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说的,都是很浅显的道理。这些浅显的道理又都是不灭的真理。生活、工作本身,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困惑,这些又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怎么办呢?惟有学习。
学习使人进步。这是学习的首要“职能”。工作要做的更好,就应该多学习,否则只能停留在原地。学习的另一个“职能”,则是王蒙先生说的,“学习是人生的主线,她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从不停歇,从来没被怀疑过其价值和意义,从来都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给人以尊严和自信,给人以快乐和满足。”
学习是能得到快乐的。每个人都有心情浮躁的时候,我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选择读书,选择一本好书,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耐心的读,一直读到心情不再浮躁,得到安宁。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从这一点上来说,学习带给我们的则是健康的心态、坦然的心境、充实的生活。从这一点上讲,学习则是一种品质,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习,更多的则是在生活、工作中学习。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得到的则只能是失败的结局。
生活中来,需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不去思考,一味按照经验去做,则会如那位守株待兔的宋人,让人一直笑了数百年。
我的经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性,而每一天,都要对一天的工作或者生活进行总结和反思,每个阶段,尤其是每个年度,都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总结和反思,并且把反思过的东西写下来,以便经常查看,避免再走老路。
经常有朋友在面对下岗、事业一时失败的困境时,陷入迷茫状态,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给出的主意是,努力让自己先冷静下来,把你想得到的写下来,然后分析你该怎样去得到你想要的,你需要怎样去做,有那些优势能让你实现你的目标,又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你又该如何去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想不透的问题,也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想透彻了,你也就明白了,你也就明朗了,你也就坦然了,你也就走出了浮躁、迷茫的状态,从而顺利的走进美好的未来。
这时候,每个人都会发现,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美好。
2007年5月7日凌晨4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