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
喜忧参半
郑重/文
难!难!难!2002届毕业生就业遭遇“严冬”。
连续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急剧增长,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必须正视的一大问题。2002年,扩招后的毕业生更是大量涌入就业市场,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的高等院校扩招,如今显现出令人喜忧参半的结果——当年的“幸运儿”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浪潮,考验着中国的就业市场
2002届毕业生就业遭遇“严冬”
现象
1、高职生就业专场用人单位只到一半
2002年3月23日,山东省高职毕业生就业专场开始不过两个小时,门口就挂出了“暂停售票”的告示牌。这是山东省首次为高职生“量身定做”的专场。
前来赴会的毕业生达到2万多人,而挂出“暂停售票”的告示牌后,外面仍有数千学子在苦苦等待。
与应聘学生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招聘单位的“冷淡”。原定的150家单位只来了大约一半,提供的岗位不超过2000个。不到11时,部分招聘单位就已经撤离了现场。
2、50人争抢一个岗位
青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洽谈供大于求
2002年2月2日至3日的在青岛举行的“山东省2002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洽谈会(青岛分会场),吸引了3万多名省内外大中专毕业生蜂涌而至。这次洽谈会共有省内外5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提供岗位10000多个。
在招聘现场,绝大部分招聘岗位都是人满为患,甚至出现了50多个人争抢一个岗位的现象。
3、两万人赶场济南民企招贤会
应届生频频遭拒
6月2日举行的山东省民营企业招聘专场,吸引了大批的应聘者,大约有20000多人赶场赴会,寻找就业机会。
但是,前来参加应聘的应届毕业生却是频频遭到企业的拒绝。不少招聘单位一看应聘者是应届毕业生,马上礼貌谢绝:“对不起,我们不招收应届毕业生。”据统计,本次招聘会共达成8650项聘任意向,其中应届毕业生不足一成。
4、供需错位两着急
3月11日,山东省人才市场参加应聘的大学生占了将近七成,但是,供需的错位却让招聘单位和应聘的毕业生都在着急。毕业生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着急,用人单位也在为没有合适的人才着急。山东国际信托公司的招聘负责人说,他们需要的金融、证券、投资专业人才不但要求外语六级,还应掌握本专业前沿发展动态,但不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明显滞后,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条款一问三不知,知识体系太陈旧,更缺乏到位的实习经历。
5、冷热都喊难 原因各不同
如果一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是因为需求不足,那么紧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就不应该存在难的问题。实际上,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颇感踌躇。他们面临的不是真正的就业难,而是“择业难”。一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择业时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左右摇摆,以致错失就业良机。
数 据
l
山东省2002年预计接收普通高校、中等学校和毕业研究生24万人,其中师范类3.9万人,非师范类20.1万人。毕业生资源总量较大,就业任务艰巨。
l
中国2002年145万名学生毕业,其中研究生8.8万,本科生63.6万,专科生72.7万。其中专科生增幅最大,增幅达39.8%。从长远看,1999年高校扩招后第一批三年制专科生今年离校。今后几年增幅会更大。2003年将有212万毕业生,2004年超过250万人。
l
200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专科高职毕业生过半待业。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截止2000年6月,各层次高校都有数量不等的毕业生还在待业,总人数约在30万人左右。2001年,待业毕业生已超过34.5万,占全国毕业生总量的30%,其中专科生、高职生约占总量的65%以上。毕业生待业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具体待业人数估计为: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70万,2005年75万。
l
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最烦恼的问题,占到77.5%。
综 述
连续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急剧增长,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必须正视的一大问题。国家教育部有关官员在谈到2002年毕业生就业问题时指出,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今年大学毕业生供给大幅度增加,而且专科生增幅最大,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都比较突出。2003年,扩招后的毕业生更是大量涌入就业市场,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从今年的就业市场来看,英语类、外贸类、计算机类人才相对走俏。而一些基础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基础教育学、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很少有人问津。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尽管比较走俏,但是因为实践少,没有律师从业资格,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面对就业,高校毕业生不敢怠慢,找工作的方法更是花样百出,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见面会以外,还多方搜集媒体刊登的招聘信息,不停地参加各地人才市场组织的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还遇到招聘单位择校、择性别甚至择外貌等问题,面对用人单位的重重门槛,毕业生感到很无奈。
“在中国,不少家长举债供孩子上学。如果这些孩子在完成学业后无法就业,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瞿振元如是说。
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向何处去?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应该做何调整?大学生就业标准如何把握……一系列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沉重的话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