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杀灵魂的毒

(2009-02-08 17:15:55)
标签:

沈思源

文学原创

感悟随笔

灵魂

文人

杂谈

分类: 思深忧远

杀灵魂的毒

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写道: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我以为现在的中国文人依然如此。如先生那样敢于直面残酷现实的作家,是极少的。先生主张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是要改良人生,而不是供人消遣的闲书。他自己定位小说的目的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进而改良社会。

 

可现在的小说,十有八九是供人消遣的。难道是社会真的已经发展到了不需要改良的阶段了吗?难道中国的国民真的再也没有愚昧、落后、封建、盲目的劣根性了吗?若大家以为是如此,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所有的劣根性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表现的形式变了而已,只不过大家都剪了辫子穿上了‘文明’的外衣而已。实在是旧的毛病都还在,新的毛病却又添了不少,别不承认。攀比的、跟风的、贪心的、好色的……凡种种,大概每个人都能沾染上一些,连和尚尼姑的寺庙里也不见得还有先前那么清净。

 

如果沾染上这些病可以看作中毒的话,那么毒是会遗传的、蔓延的,且是会不断滋生的。先生虽然写了很多杀毒的文章,可终究也没有将毒杀干净。厉害的毒菌死尚且还会复活,何况从未杀绝过。这毒当然是越中越深了。有人大概要跳将出来,说如今中国形势一片大好,你在这里说甚麽丧气的话。中国的国民若没有比先前更好,中国能变得更好么?乍听倒好似很有道理,可细细推敲,实在也经不起考量。

 

很多中了毒的人是不会马上发作的,就如很多被感染了病菌的人,外形上看起来跟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且依然可以像往常那样工作生活,甚至依然可以为人师表,依然可以做大官、行大买卖,可并不代表他就不是病人,他表面风光并不代表他内在的毒素会随着他的风光就随风飘散了。就如一棵树,表面似乎还枝繁叶茂,可谁知它里面竟然已经蛀空了呢?如果没有一种最好的办法来根治他的病,人们只能看到他有一天轰然倒塌,那时人们大概才会唏嘘起来,大概会说:“真看不出原来是这样,真当是做梦也想不到。”可这样的慨叹又有什么用呢?若不能以此及时地警醒自己,这样的慨叹能于事有补吗?人们不还是如原先一般的麻木吗?

 

我以为对于国民的灵魂来说,麻木是最要不得的。而种种的毒素,我以为都是从麻木滋生而来的。因为麻木而不知觉醒,因为不觉醒而留有种种的劣根。我以为大概是如此,难道不是如此吗?

 

若文章者,以为仅仅只有美化事实的文章才是美文,那实在也是一种麻木的狭隘。当一个时代全都是歌功颂德的文章时,那么文人们在文章中所赞颂的不朽盛世也就很快走到尽头了。这实在是一大讽刺。历古以来,无不如此。当然,我也不欣赏那些故意丑化中国人的文章。我以为文章的妙正在于它能恰到好处地反映现实,并以此引起人们的反思。

 

不过,同样反映现实,也有浮浅的反映和深刻的反映。浮浅者大概只是写现实的丑,到最终只是如一处闹剧。而深刻者,却会挖掘到丑陋与黑暗背后的根源。这大概就是作品流于庸俗或永恒经典的原因所在。我以为文章的好坏,首先在于它的灵魂(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情怀),其次才是一些技巧笔法遣词造句的问题。文章的美丑,不在于你在文中写道了丑陋的事或者是美好的事,而在于你描写这些人物、事态或场景时的动机是什么?如先生那样,他的文章大多描写丑陋、黑暗和愚昧,但因为他人格的高尚和伟大,他的文章恰恰给当时寻求觉醒的人们带来了最多的光明和启迪。若我们用瞒和骗的方法,以为不写丑陋就会没有丑陋,那我们不就是沙漠中的鸵鸟吗?只不过是戴上了文人的冠冕。这样的文人,不知是文人中的鸵鸟,还是鸵鸟中的文人,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社戏
后一篇:人文的情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