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现象两种态度-谈心理治疗效果

(2014-05-07 10:44:14)
标签:

育儿

一个现象两种态度-谈心理治疗效果

(我给50名老师上的心理咨询师实操高级研修课合影,4.19-4.20,在武汉)

 

   前几天,听到我的好朋友说他一个朋友的故事,小孩子从6岁开始发现快速眨眼,就是频繁的那种,学习心理学的都多少懂一点,快速眨眼有可能跟心理有关,最直接的猜测就是幼年父母不在身边,有过不安全感,导致的焦虑。孩子的妈妈带着6岁的儿子,去医院开了中药,一吃就是4年。妈妈的理由是孩子的眨眼是病,要治疗,否则进了学校,会让其他小朋友看不起的。儿子的眨眼时好时坏,吃药就好点,药断了就不行。起先他并没有对自己的眨眼感觉到是问题,倒是自己不断吃药,慢慢意识到自己是个有病的孩子,逐渐疏远了跟其他同学的关系。

 

    还是我的同学,那日来看我,提起他的儿子,小学2年级,儿子很聪明,跟其他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个性。最近,老师反映家长一个新问题,说孩子很喜欢咬指甲盖。班主任学过心理咨询师,说书上说小朋友咬手指头是心理病,让家长及时找医生治疗。我同学顺便问了我一句,“你说,这是心理病吗,怎么治疗?”,我问了下细节,儿子为什么要咬呢?因为他喜欢牙齿咬指甲时候发出的嘎嘣嘎嘣的声音。我问她,你觉得需要治疗吗?她很坚定地说,觉得没必要。没错,我也很赞同她的观点。孩子的妈妈很了解自己的儿子。咬手指,并不都是有心理上的一定有问题,一定是缺乏安全感。必须要追问原因,此案中就不是心理问题,是孩子好奇,过几天觉得没意思了,就自动放弃了。而真正的心理问题,咬手指是缓解焦虑的表现,而且会长期依赖这种方式。被我和妈妈言中了,不到1个月,小家伙就不再要指甲了。

 

    一个妈妈是把本可以不去关注的眨眼,变成了心理压力,进而推动孩子,远离朋友;另一个妈妈聪明地分辨,有信心地坚定自己的选择。心理学有人说学了害了自己,我以为那是他没学透,就如同学小孩的班主任和好朋友的朋友,如临大敌,把小问题放大!

 

    最近我又收了两名很有基础的心理咨询师,当我跟她们讲到心理学理论,反应真好,很快就能回应出书上的原话。可是,如果问道具体怎么理解这些概念,以及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他们就陷入了苦苦思考中。对,这也是大多数初级咨询师的现状,理论能力高于实践操作。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善用心理学原理解开问题,不是因为懂得而制造甚至强化出新的心理问题来!

一个现象两种态度-谈心理治疗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