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并非真的心理咨询

标签:
情感 |
回答:咨询师从来不接待,认为自己没病的咨询者。所以,这个事情不会出现在真正咨询师或者规范的咨询师身上。借用电影一句话,”每个行为都有原因或者目标“。那么,来咨询的目标如果没有,就不能咨询。对于不认为自己有需要改变的人,也不可能进行有效咨询。所以,不会接待,更不会被患者咨询。这个只存在于电影里。
爱人:如果咨询师自己都有自残行为,他能给别人疗伤吗?为何他的老师会给他签字,你们圈里也这么乱吗?
回答:徐峥在应激事件后,出现的各种自残和不愿意进行治疗的现象,按道理不该发生在一个那么出名的咨询师身上。这个是不符合常理的。咨询师也是人,自己有了心理问题,会寻求督导疗伤,才能恢复工作。这是一个优秀咨询师必须具备的条件。徐峥本人可以不知道,而他的老师应该提醒。电影进行了加工,设计一个顽固的咨询师,老师又偷偷咨询的逻辑不太符合事实。这样的咨询师,应该立刻进行自我成长,接受督导。
爱人:看起来只是让徐峥接受那次意外事故带来的负罪感,难道必须用催眠疗法吗?
回答:不是必须的。可以借用其他疗法进行治疗,这里也是艺术加工了。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
爱人:问题似乎遗留了7-8年,而咨询一次就能好吗,他是咨询了两小时还是更长,能彻底好?
回答:肯定不能。一次咨询不管你用什么疗法,都不能一次见效,要慢慢恢复,多次咨询。这里有艺术夸张。
爱人:第一次催眠,是莫文蔚知道的后面似乎多次咨询,又被反催眠多次。这符合你们的原则吗?
回答:除了第一次,后面在咨询者未认同的前提下,不得进行私自催眠,是违反咨询原则的。
爱人:在咖啡里下药和咨询的时候记录,也是你们允许的吗?
回答:咖啡里下药为了治疗,肯定是非常规的。而咨询的时候记录,通常也要得到咨询者的认同,未经认同不得记录。
爱人:你老说咨询要有目标,他们咨询有目标吗?
回答:这不是咨询更像是一种博弈,像咨询师在做警察做的事情。
爱人:怎么咨询那么火药味,一点不温暖?
回答:这里的疗法大多偏向精神分析,确实一点都不人本。在现在的咨询中人本已经成了必然的因素,但这里显然更多是挑战,不人本,当然更谈不上人本理念的温暖、尊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