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来看,从小被父母呵护,等进了学校开始与同龄人接触,等毕业以后,开始试图组织自己的小家庭。当自己的小家庭稳定后,势必要离开原来的父母。这是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过程。而如果,孩子一直不愿意自己单飞组成小家,或父母一直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这就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名词和现象,诸如:啃老或空巢。
那日,打开电视,正在说近年来空巢严重,老人周末都盼着孩子回来。第一个家庭是两位年级较大的夫妻,但都能独立照顾自己,给孩子打电话,要求孩子周末回来。电话挂后接受采访,说不会来会有被抛弃感,想儿女;第二个家庭只有一个阿姨还在,没有老公没有孩子,但自己独自过了20年,每天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喜欢旅游让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很显然记者有话说(选择的两个家庭就已经道出了他的观点),两个空巢的家庭,结果却如此不同。看后,想法很多......
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孩子独立后离开父母,既是对自己有利也是对父母有利。利于自己的是可以独立,利于父母的也是独立。
我见过孩子已经长大在外地工作,可是两位老人吵架,却要让孩子来当“判官”。或者父母吵架,要通过向孩子倾诉来化解情绪。这些孩子,小则20岁上下还在念大学,大的也有30多的。其实,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孩子长大了就让他走出家门自己生活。如果由于自己的事情处理不好,而要牵绊孩子,无疑作为孝顺的晚辈,敢当“判官或出气筒”往往就成为无形中的结果。这也将会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
我有个学生就是,一边要考研,一边要追女朋友,一边还要做父母的判官,同时每次妈妈吵不过爸爸,还要做妈妈的倾诉对象。他说自己好累啊,却又担心自己如果不管父母,他们会不会......
换句话,当父母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转移给了孩子。当自己的孤独不能得到合理的排解,就会不自觉依赖上孩子。比如:孩子不能完成父母想要的到访频率,可能就会背负不孝,不敬的社会评判,也大有可能!我们的教育是以孝为先,但殊不知,过度的顺从父母的需要,将是“向上溺爱”会将父母变得无能和依附。
老小孩的现象,虽然是生理的一种正常反应。但试对比国内外,国外的老年父母是人格独立,性格小孩;而国内可是有不少人格不独立,性格也小孩。这里有文化的原因,三世、四世同堂,团团圆圆在一起是很多老人的心愿。在一起,这个界限就难以划分容易模糊。而国外通常父母和孩子不住在一起,就自然会相对独立。
我们也许不适应欧美国家的父母跟孩子关系远,这是由于独立产生的负效应;但是,我们也看到亚洲国家几世同堂,同在屋檐下,等级森严,大家毕恭毕敬谨小慎微的生活。
选择哪种都将有利弊,但不管选择哪种,心中要明确可能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去回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