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案例,我连续跟了两周,每次的咨询时间都大大超出一般预算。今天咨客给我发了个短信,说咨询后这段时间有点不知道做什么,问是不是抑郁了(其实也就相隔一周,是我建议她停一周的)。而这个结果,基本上在我的预料中,两次做了7个小时,时间上更多的是用于倾诉和认知层面的思路梳理。换句话是,之前恐怕郁结了很多问题,所以集中想做个了断。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大关系是对我的信任,这里也表示感谢(本文咨客会看,刚刚跟她打了招呼,说要给她写一篇博文)
在第二次她来咨询时,我表示过担心,说上一次说了那么多,是否能都真的领会。在二次咨询开场的近半小时时间里,这个疑问基本打消了。咨客做了几个重大决定:
1、暂不辞职;
2、自己的人生规划减少某重要亲属的干预度;
3、坚定了她的另一个职业规划。
后来的两个半小时,我们又一起重新设定了自己关于考研究生的目标规划。表示考研是不是现在立即且重要的事情;考上研的背后,是否可以给自己现在的烦恼带来立即性的缓解。答案是不能。这个“标签”是否有其他可以替代,替代物是什么,回到了第一次第三个题目,另一个创业目标。
整体来看,我对自己是满意的。咨客让我的表达行云流水,前后贯通。两次咨询都很必要,可以将她在职业、家庭关系和重要他人的关系上做了一个梳理和重新定位。思考了以前模糊,但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上次结束时,我还是不放心建议她把接下来的目标细化,以免前期的认知思考,被没有行动而浪费了。(大量的咨客,是改变了认知,输在了行动,问题只解决一半)
我的咨询中,有一个小漏洞。咨客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而她两个最关注的话题一个是工作,一个是考研。当我们进展到第二次结束,两个都暂时放下了,看似问题到这里犹如解决,但咨客的新话题:另一个创业目标并没有立即形成实质性的行动。也就是说人,每天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中,不管这个精神带来负面还是正面,都是充实。而如果没有了支柱,让一个对生活热爱的人,变得泰然一些,麻木一点,这不符合她的性格。
于是,就会有空虚感。变得什么都不想做,这是个情绪用来填补以上的空虚。
相反,为什么习惯将问题搁置那么久,不去处理。是因为处理问题存在不坚决和不果断,考虑因素多等因素。同样一个将问题容易搁置的人,启动一个新行动也慢,她同样会受到各种障碍的影响,延迟行动。可是咨客是个对新鲜事情充满激情的人,喜欢挑战不同,而且在我看来她有这个能力和潜质。于是这形成了她的两股对立面,一面是喜欢变化力求充满不同的挑战;另一面是不擅于开展新计划容易拖延。切入肯定在后者,因为前者是人性,人性改变何其难?后者是方法和一些非智力因素配合。
希望咨客看到本文(我也肯定有分析不准的地方),请你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行动起来。你有很多大目标,但是大目标缺少小的刺激就容易中途夭折。相反你定一些小目标,比如如何让自己这周变得充实,如何让自己这几天变得快乐。这些小目标是围绕着自己的大目标细化的,所以你还是朝着你的远大目标走,并没有浪费和走弯路,同时又解决了每天都充实的近景问题,两者都符合了。
更多的交流,留着我们面对面时。行动难,当你行动了,你就会终结你的烦恼。思考有时候会产生新的痛苦,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