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爱自己就给一个期限

(2009-07-23 08:50:26)
标签:

情感

如果爱自己就给一个期限

   第二次咨询与这位香港的咨客,我们依旧大概花了一些时间整理上次的作业。虽然,咨客坦然自己工作太忙,没有完成。但咨询师不要对那些死板的作业苛刻于别人,因为没有做完,这本身也是一种做作业的方法,不妨探讨一下为何没做,如何才能做以及没做的感受。

 

   我欣赏这位咨客的坦诚(比直爽要高层次)!是“回避”,咨客这样自己坦言道。一个好的咨询,真的要看咨客与咨询师的互动,开放到什么程度。如果咨客保守的话,咨询师的有些话就很难表达或者干脆就无效,甚至招惹关系破裂。在第二次咨询后,我感觉到咨客的开放更进一步了,虽然这次我们没有视频,但一点没影响咨询的效果。我们一起更深入地探讨到一个期限问题。

 

   不过,不可否认地是,在前一小时内,我确实偶尔闪过一个不好的感觉,因为咨询顺着上次的思路,如果咨客没有完成既定的作业,那么结果很可能将是终止在这条路上。其结果也正是,我们也确实讲问题终结在了这里,同时引发一个新思考。这个新思考,是在我的一个不经意问话中引发的。我问:“如果你想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在现在,那是在什么时候?”这个问话,是我对于第一次咨询以及作业的判断而提出的。回避,除了不想解决外,最好的解释就是阻力过大。既然选择我一个大陆的咨询师咨询,预付了一个周期的咨询费,这些行为都在表明咨客是想解决的,所以第一条当然不符。

 

   “15年后...”“为什么是15年,而不是3年或5年呢?”我追问道。“因为那时候宝宝大学了!”“那我们为15年后的这一天做点什么吗?”我继续顺着她的思路问。“等待!”“等?”我立即意识到,如果是等那么我们的咨询就全然没有实际意义了,不,咨客并没意识到她自己的内在动力---惰性(也可理解是回避)。

 

   这个反应很正常,很真实!当我们碰上两难的时候,通常不愿意做出非此即彼的决断。因为,这样做都不能基本满足自己。在我以前看来,不“破”(破除)怎么能“立”(建立)。可是,效果并不很好!我们第一次咨询,也可以坦诚跟咨客讲,沿袭了这个思路,就是必须二选一。可是这个思路,在第二次咨询前1小时被毙掉了!换句话讲,这个二选一的决断是可以变通和因人而异的!事实证明咨客在后续的咨询中谈到了第三种选择,也是不在我原定的咨询规划中。很有用,我接纳了,并延续咨询...

 

   先说回来,刚才的“等”!我大脑一转,立即解释“我是说我们可以为15年后的那一天做点什么,是指现在做点什么...”这个时候我还不清楚,这样问的结果。但是,这样问至少引发咨客的“动因”。因为,问题往往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过段时间就会发生什么。往往过段时间,都会节外生枝,呵呵!所以,只有主动为那一天准备好,也许那一天才会真的发生自己想要的。

 

   或者还有更好的结果就是,不是15年,可能通过我们的咨询变成10年,5年......这才是咨询的意义。咨客只是设定了一种可能,并感觉那个时刻可以完成自己的目标。但是,也许还有很多因素没有考虑进去。那么好,我们一起探讨。推动问题解决,如果各种因素在我们的推动下,提前完成了,那么结果自然会提前到来。

 

   好,期待本周第三次咨询...也许我们还会继续探讨这个问题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