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的咨询中,穿插着一些有意思的小案例。其中,解决孩子总是遗忘东西的事情,我与家长有如下这样一段探索。
现在已经五年级的咨客儿子,至今还总是丢三落四。我决定与主要负责孩子生活的孩子妈妈聊聊细节。每天上学前,我要提醒儿子至少六件事情。红领巾、水壶、书包、饭盒、铅笔盒、作业......可是,就这样孩子还会经常把水壶随意丢弃在学校的某个旮旯,渴得一天喝不上水。母亲心疼啊,于是就在家里预备了好几个水壶。
我问她,孩子喝不上水谁更难受?“当然是我儿子了。”咨客说。“那为什么喝不上水,儿子还会把水壶忘记呢?”"因为家里还给预备着几个,半天喝不着水还可以忍受,但是如果每天喝不着就该受不了了是吧?"我的问话和回答,其实在传达一个信息给家长。落下东西,如果本人不着急,也没有任何“惩罚”,那么这种行为就不会构成“深刻印象”,而且丢水壶对自己影响不大。改变行为习惯如果比影响现状还麻烦和困难,通常人会自动选择保持现状,不去调整。而丢三落四,不过是大人们给定义的一种不良习惯,孩子并不能真正领会。
家长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但是反驳说,总不能让孩子渴着吧?不,不,这个逻辑不对头。孩子丢失水壶确实是渴着了,可是他自己却没有改变现状的动机,这说明渴的还不够,渴的还可以忍受,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家长比孩子感受更深重,于是你以为他不能渴着,其实他自己不觉得那是什么大事。
扯远一点说,我们都是用自己的经验系统和好恶标准来感知别人的感受的。但是,要相信自己就是自己,孩子也确实不是自己。当某种不当的行为始终发生时,需要警醒,会不会是我们的做法助长了行为不断。一边说孩子你要记住别忘带水壶,一边孩子只要忘带或丢失水壶家长立即送来或补上新的。孩子会混乱,大脑想不明白,究竟忘带对我自己有什么坏处,似乎没有,还能得到母亲的关照也许更好,那就接着丢吧!
当家长明白了这个机理后,我们决定商量个“计谋”。从明天开始不提醒孩子每天必带的事情,并在今天晚上告知这个决定。同时,我们等待第二天早上丢三落四的一幕。同时,家长心中要开始做个计划。
要点一、相信说教是没用的。因为以前也说过不提醒,可是孩子还是落东西,妈妈还是会忍不住提醒;所以,这次也不例外;
要点二、六件宝贝,哪一件都是必需的,缺了谁这一天都够儿子“喝一壶”的。不过,既然要下手,就要忍痛割爱,也要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别打击过火受不了。那我们就一件一件来,不要求快,欲速则不达。如果他真忘记了,先提醒五件。过段时间再减少到四件、三件....不提醒。循序渐进!
要点三、可是提醒哪件不提醒哪件呢?这个还真不好办。我们做个假设,如果一定要落下一件,书包忘带了,回家取会耽误上课,路上还不安全;水壶落下啦,一天喝不上水,我心疼啊;红领巾不行,也会要回家取。对了,就文具盒吧,大不了找同学借笔。好,就它了。
接下来就期待第二天孩子做点“错事”吧!如果犯了这些失误,无需父母去批评指责,孩子自己会受到应有的提醒。通过小小的不便,带来的自然惩罚,孩子就会自然变乖,因为没人傻到宁愿让自己受罪也死不悔改的地步。是我们低估了他们的智商和应变能力!
可是,这一步要做到。也同样是父母们最煎熬的,我们历来遵守教育为先,看到有做得不好,就需要提醒;看到孩子受了委屈就要伸手援助。可是这回,竟然要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落下东西,去感受难受给他带来的教训。这究竟又是什么道理呢?我国的教育模式由于沿袭传统的模式,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自我探索和学习。所以高分孩子的心理脆弱或不健康者众多,只会读书不会交朋友的,只会学习不会工作的众多等等。道理很简单,社会化的技能是不可能单凭传授可以及解决的,不动手操作、不感受实际也是记不住,形不成习惯的。当有的时候说教不再灵验或过了适合的时机时(比如本案例已经形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说教的最佳时机就错过了),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场。
父母在设定小小的惩罚时,一定注意尺度和火候,不急于求成。练习孩子的好习惯,同时也是家长心理放手的过程。通常,我们看到的喜欢管着孩子的家长,最后是自己失败了,忍不住提醒孩子,这样训练就前功尽弃。看似在帮助孩子纠正一个坏习惯,同时也是磨练家长的意志力。所以,成败还是关键在家长如何放手的方法。松一点,看一看,注意安全,再送一点,再看一看......一下子大撒把不仅不现实,还容易造成挫伤孩子心理,孩子的价值观没形成会误把这种锻炼当成父母放弃他、忽略他、不喜欢他,导致自卑。所以,抓得太紧会导致依赖、放得太多会酿成自卑,都对心理成长不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