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年偷窃大多不是行为缺陷

(2009-03-19 17:08:20)
标签:

教育

分类: 青少年专题

少年偷窃大多不是行为缺陷

 
  最近接待了好几个家长咨询。而由于近期工作又乱又忙,不得已将上周的移到本周进行。电话里这位初一的父亲倒还并不很焦虑,不过还是要求他们两位家长同时到场。那天晚,我推门进入,两位已经落座在等我。看神态我立即就明白,父亲应该是执行者而焦虑的更多是孩子的母亲。满脸疑云,桌上是个小本,写着好几条。我是按时到的,而他们却早早就到。案例是本校的老师已经做过定论,而班主任还给做了定性,就是偷窃,如果放到社会上早就进监狱了......

 

  事情原委 

  且听他们的真实情况!刚上初一,小男孩喜欢玩游戏,看见同学的掌上游戏机,借过来玩,没有玩完就悄悄拿回家玩完后,又悄悄放回去了;另有一次,同桌的手机上有好多付费的小游戏,小男孩打招呼后未经允许就拿走玩了,玩完了卡里的100元钱,邻桌发现手机没有了向他询问,小男孩说我们是朋友,拿去玩玩有什么关系?邻桌不干了告诉妈妈,又要回了手机,发现手机里已经没钱,于是告诉老师。老师不仅要严办此次事件,而且发现了上一次偷拿别人游戏机玩完游戏又放回的事情。邻桌的妈妈说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会把她的孩子带坏的,事情越搞越大!

 

   班主任找到了家长,说这是一种偷窃行为,管教不好,如果发生第三次就要处分。家长说自己孩子从来不缺物质,也许另有其他原因。于是带到校心理老师那里请求帮助。结果说是意志控制行为缺陷,此次说改了,也不好说以后是否再犯!这个结论下的是不是太草率,疑点颇多。通过与家长的深入沟通发现,小男孩的核心非偷窃行为,而是游戏的吸引与“朋友”概念的模糊。

朋友的东西可以拿吗?

    孩子从小很聪明,到了四年级后家长没收了他玩游戏的权力,为了备战小升初。上了初一,他学习依然不费多大劲就跑到了中上。而得不到游戏释放的夙愿,终于可以通过同学的游戏机和手机来弥补。我发现他有个习惯,好游戏看上了就要玩完,而回家得不到满足(家里既没游戏机也不能上网),就通过拿同学的玩,玩完后还会放回去。只不过两次事件他都没有打招呼或未经允许,这个有点奇怪。他的解释是“是朋友就可以共享”,而这个道理他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从爸爸,爸爸是个朋友很多的人。儿子发现爸爸经常带回朋友们的礼物,儿子想跟爸爸一样有好多朋友。上了初一就把同学们当成了他的朋友,不分彼此。于是,当他被告知拿了别人的东西不对时,他说那是朋友的东西可以随便拿!

 

真的是“游戏”让我“偷窃”吗?
  
   而我们的老师用大人的观念,直接给定义为偷,似乎有点过于想解决问题了。吓唬一下孩子和家长,这一招通常在中小学也有老师用,有时候也确实是很灵验的。但是,给定以为“缺陷”,对于没有太多心理功底的家长,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想成什么?结果是母亲近期已经有失眠、焦虑和怕惊吓的症状出现,还莫名地瘦了!从我的理解上看,偷窃一定要有原因,如果是经济上的占有疏于故意行为,似乎是成人模式的偷窃;如果是偷窃带来快感,带来心理压力释放和刺激,可以进一步证明是否是偷窃癖。但是以上均不属于,而是一种行为观念不规范和疏忽导致的行为,则不能称之为偷窃或缺陷,这个说法太打击人了!

 

   话分两头,问题解决还是可以有些小方法。先给焦虑的家长一点具体方案,然后再剖析家长自身的不足。于是,我们边讨论边制定方案。我关注事情后的处理,尤其是父母的处理。他们说给他讲道理,制定规定。小男孩甚至哭了,说都是游戏还得人。游戏?我问就这吗,两个家长面面相觑说就是游戏,没有别的了。我说,难道没有对于“朋友”定义的界定模糊导致的误解吗?再说了就是朋友也不能随便不打招呼就拿别人的东西,这又该算什么呢?他们说,如果不是游戏就不会有这一切。不,游戏不过是孩子的兴趣一种,长大后除了游戏喜欢别的话,会不会类似事情重犯呢?对对,我们就怕重犯,家长很焦虑。

 

请跟一句:为什么呢?
 
  其实,我说在孩子发生问题后最关键的就是家长的态度。什么是该做的,什么不该做。这些我们都说了。我笑了,你们没说完整!游戏机不该拿,手机不该拿还有吗?妈妈说了,还有从现在开始规定了饭卡不能借、橡皮不能拿、铅笔、本......停停。你能把所有的不拿都想进去吗?我笑着问。妈妈说,似乎不能,一定还有想不到的。我说,是永远想不完整吧?那说明这个思路似乎有问题。你不是只是想说明,别人的东西不要拿,如果要用可以借,借了要还,要打招呼得到对方认可后才能下手吗?“我怕他记不住”母亲说。“是怕他理解不了吧,才只说怎么办,却没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喜欢说你应该,而不会说你为什么应该。因为孩子做了应该的就是好孩子,孩子只是机械地模仿。但是当孩子长大了,尤其快到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就会制造出很多“不应该”来挑战权威,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证明自己,一方面可以探索那些应该背后的为什么。

 

   可是,违法的事情是不能让孩子去挑战为什么的。所以,我们家长如果把孩子看小,就不会在说应该后加上为什么。孩子就容易遗忘或试图尝试错误,就像老师说的说不好还会再犯。这也是家长最担心的!另外,为什么家长的行为会给孩子制造这样的错觉,作为孩子爸爸要思考。是什么让儿子觉得朋友的东西可以随便拿呢?做爸爸的是不是也可以找机会跟爸爸的朋友当着孩子的面,操作一次关于朋友的东西怎么拿来用(孩子观摩)。朋友的东西才更应该去尊重对方,拿之前要得到认可!这样的跟孩子说,孩子是否有可能愿意去做。孩子想找到朋友,但是如果那么多不应该挡在了孩子与同学建立朋友关系前,那么你说他更乐意去遵守那些听不懂的父母的条约还是去打破束缚结交朋友呢?如果初一遵守了,初二呢,还会服服帖帖,拿着家长的规定当圣旨只管执行,不去思考吗?如果真的那样,我还真有点担心,长大后孩子的独立意识呢...

 

   这个案例折射出家长很多值得成长的方面,我并不打算一次点透消化不了。除了行为规范养成,又先后谈到价值观的确立,除了游戏之外的兴趣培养(哦,必须声明我不认为游戏必须完全克制,游戏不是“老虎”)。最后落脚到了家长的配合和自身的心灵成长。两位家长很配合,他们甚至说改天单独谈谈大人的问题,呵呵,真能这么想问题,我看孩子会有更大飞跃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