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替代性拒绝

(2008-12-10 16:19:16)
标签:

谎言

推辞

心理

分类: 咨询技巧感悟

替代性拒绝

    坐在前排的女同事,接到电话说其他科室的同事缺一个拍片的人,让她赶紧过去帮忙。可是,她手上还有一堆事情没干完,自己自言自语还有事,但脚下已经挪动步子走向门外。好人呀,极少拒绝别人,不会拒绝别人。如果换了我,也许会说,我自己的事情还没做完......

 

    现在身边的朋友越来越不敢轻易说你哪里不好了。而最喜欢和师弟聊天,就是因为他对我的评价相对坦诚,敢于直言我的不足。说到这些从来不说“不”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方揣着明白装糊涂,就是用各种借口来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比如有个老朋友,就经常我们聚会临时出状况,每次都还不重样,实话讲我挺佩服他这绝活的,张口人家就来,而且阵阵有词不说,还从来理直气壮,直到让我说出,哎你赶快忙你的吧,呵呵,绝吧!

 

    不过,人心都有自己的判断,总喜欢临时“放鸽子”和随便许诺的人,通常就没人敢跟他合作重要事情了。而这些人,我们一旦摸着规律,不管他的推辞是真好假好,全当是假,不再费神去过脑子。记得有次活动,邀请了几个朋友,其中有两个开始说来不了,可开始时却突然到场,我很惊喜,但更好奇,去问原因。其中一人说,我找了一个借口XX$%@#,哦,这个借口听起来真是天衣无缝。不过,脑子突然一闪念,别有一天他把这一招给我用上,我就惨了;另一人说,公司有事(他是老板),最后抽出点时间还是来了,不过一会听完上半段就走。嗯,我明白了,这位仁兄只是个票友,嘴上总说多么多么喜欢这类讲座,但到时候却不好说了。

 

    当时,我记住了两个朋友的特质,只是记住,由于与他们并未深度了解,不敢确信他们的信度。后来,一起约得去听些讲座或聚会。后者依然是先定位子,到时候再说,经常在开课前半小时突然短信简单就说公司有事我来不了;而前者的推辞每次翻新,且看似有道理却禁不住推敲,每每看过我就知道他的意思,呵呵!

 

    现在,与两个朋友还来往,不过再也不会邀请他们参加什么活动了,因为突然出现和突然缺席,都是他们经常扮演的角色。害怕拒绝,实际上是有点点自卑情结和自我保护,缺乏安全感的象征。他们信奉距离可以给自己最好的保护,所以不敢表达不的人,我们不必强迫与他走近,走近会让他们感觉不舒服,那么如果你觉得这人还不错,那就保持他喜欢的距离感。

 

    我们老师中也有这种坏习惯,上次沙龙,两个老师前后在当天告诉我来不了。当然我很信任他们,所以邀请来,不过我不确认这是他们的习惯呢,还是偶尔。那就记住,看看以后他们是否会有。通常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态度不爽时,就可以有很多的借口。而我们自己未必都能明白这是自己找的借口。所以,判断一个人是真的为难还是敷衍搪塞,可以从很多方面体会到:

 

   1、对于事情本身并不积极,考虑客观因素多。那么许诺就很有可能被推翻:

举例:A:周五下午爬长城,你来吗?

      B:来呀。长城太远了,还下午,从这里过去交通应该很不方便,这么冷得天......

分析:B的回答,很容易让人感觉他顾虑重重。那么,他推翻自己承诺的几率很大!

 

   2、对于事情持消极态度,产生灾难性联想。许诺被推翻的可能性大:

举例:A:下周一记着,你答应大家的请吃饭哦,别忘记了。

      B:没问题。只要我不加班,只要老婆不催着我回家,另外我选中的餐馆不要定不上位子......

分析:这些“只要”,看上去有理,但顾虑重重,要不就是不情愿,要不就是可以随时拿出来做借口。

 

    3、并不关注事情本身或核心,专注仅仅是自己心里的事情:

举例:A:你明天开车来吧,只要我们明天早点到,就可以占个好位子,早点来你啊!

      B:好的。如果活动中还有抽奖活动就好了。如果利用上班时间去参加就更好了!

分析:如果就像A的意思表达确实是个难得机会。那么B的反应就完全不在这件事情最核心的部分,而是仅仅关注自己的,且已经看出他对此并没感觉到这是个难得机会。

 

     4、强调自己根本就不是或很难做到的:

举例:A:下周来你家聚会,你家太小会不会太拥挤,你怎么安顿生病卧床的妈妈,还有......

      B: 放心来吧,我一向好客这你是知道的。再大的困难我都能解决。

分析:如果B并不是他所说的“一向好客”,那么他的行为就带有很强的伪装色,而且这些具体的困难被他轻描淡写,除非他真的坚定,否则对于一般人都很难做到的,对于一个并不好客的人就更难了。怎么相信他能做到呢...最好,眼见为实。

 

    我们用各种方式替代自己说“不”来拒绝,但其实他的语境、遣词表达方式已经透露蛛丝马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