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客终于把积压在心中的愤怒倾泻出来,但事后坦言,她确信那并不完全是针对当天的事情,似乎更像一种“井喷”......
咨客的父母来京看病,由于操着浓重的方言,跟北京的医生较难交流,于是咨客就成为他们的翻译官。方言归方言,并不是绝对听不懂,简单的普通话二老也都说得出来。可是,当咨客母亲进入门诊,就紧闭不说一字,全由女儿(咨客)代办。医生说,请老人自己说,她自己的感受自己最清楚。母亲就跟没听见一样,还是不说话......女儿以为母亲来到陌生地,认生并没强求她。
顺利动了手术,咨客母亲住院观察。医生每天早上会询问病人情况,回答无非是简单的还疼吗,什么的。母亲依然不理会医生,必须等到女儿到现场,有女儿代为转述给医生。好几次,错过了病情,险些被延误。女儿鼓励她,你能说得,哪怕连比带划呢,手术虽然成功但康复期漫长且没过危险期,一定要及时告知病情......
住院期间,一日三餐,女儿都从家做好带去。因为父母吃不惯医院的饭。耽误了不少工作。终于可以出院回家静卧了。母亲刚刚回家,父亲的慢性病又去挂了专家号,做了体检。体检中,不免闹出不少笑话,因为听不懂医生说什么,要不就是医生不明白他表达什么。时间很快过去1个月,憔悴的女儿,不仅继续在家照顾父母,每周回去复诊,还肩负起提高营养的重担。给父母买他们爱吃的,作他们喜欢的。由于母亲不能劳动,而父亲长期被母亲照顾不会做饭,实际上这些重担都落在了儿女身上。
终于等到了最后一次复查。带着母亲和父亲分别复查,两个老人依然如故,不说话。门诊后,女儿终于按奈不住,爆发了!老人的理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表达,说了也白说。女儿的理由是,从看病开始,就感觉这病不是父母的而是女儿自己的。带老人跑来跑去,看病体检,一点看不出他们的主动性。医生开出的康复计划,也屡屡被父母的顽固习惯所打破。看不出自己对于病情的关注与担心,更是不配合女儿提出的膳食及运动的方案。
由此,我联想到一个话题,关于“老人”何为“老”?国外很多国家,60多的老人工作或自食其力的占多数。但我国国情不同,有的甚至50多就早早身体病连连,不仅拖累自己,也拖累家人。更要命的是,如果自己把自己当老人,那么这样的老人就一点不可爱。人老了,儿女尽孝这是应尽的责任。不过,也有少数老人却把这种孝顺过分延展到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
刚才一段算是插播自己的感受。不过就涉及到本案例,回到我的咨询师中立原则,我们来看他们的互动。咨客给我反映几个现象:在住院的所有老年病人,唯独她一个是给父母从菜饭的,这个似乎和语言不通无关;她父亲是一点小病,却前后又看中医,又是最贵的体检,体检后的情况老人似乎并不关注,但女儿却更显焦虑;咨客说病情与老人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但两人都完全不当回事。
这里我采集到一些信息,比如女儿的过度焦虑,那么父母就无需焦虑,尽管母亲的手术是个严重的大手术。其次,生活习惯说改是很难改的。我不清楚每次他们是怎么沟通的,不过结果却是老人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因为有人把这当回事,或者还不到病入膏肓殃及生命或手术不存在经济问题(这是个推测)。所以,父母退行比较严重。从吃饭到出门,到就医,到康复,完全听女儿的调遣和安排。
这么听话的背后,是不是也反映女儿从小就在家里是第一的角色呢?带着这个推测,我得到更深一步信息。父母是农民出身,父亲没文化,母亲识字。父亲在外干农活,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父亲一天没离开母亲,也从来不会做家务(母亲的家务做的肯定太好了!)。曾经,母亲生病还给父亲做饭过。父亲务农,没文化,想吃什么,母亲就做什么,所以养成了偏食习惯。而且从其社会化来看,低于一般同龄老人,没有照顾别人的经验。而女儿唯一家里上大学的,所以从小有主见,强势。最后,都是由她说了算......
这样就解释的清了。女儿依旧在扮演真正的“母亲”角色,而母亲跟女儿的关系太近(以前有问题第一想到女儿打长途询问),跟女儿构成了依赖关系。相反,父亲在家里最被动,最老实更像两个女人的儿子,行为退行严重。女儿扮演母亲,母亲扮演配偶,父亲扮演孩子。三个角色发生了变异,虽不严重,也达不到真正破坏性的,但这种关系发展下去,将是破坏性的。有可能的后果是,老人思维儿童化,依赖女儿不愿离开独立。下次有大病也没有任何社会经验,老人的病总是越多的,不可不防;而女儿已经到了成人年龄还与自己的父母过度连结,就会影响自己的小家庭,并与自己的老公产生纷争。
解决的方法是各归其位!具体方法是,女儿开始减少焦虑,把焦虑归还给父母。这次的疾病还不至于让其真正感受到自己的问题,恐怕还需要病一次(呵呵,这么说太不仁道),只要坚持生病即早治疗的原则。等老人回到当地,定期体检,小病主动求医问诊。一方面防止小病变大,一方面恢复其可以做的简单事情,自己挂号,自己为自己的身体负责。其实,两位老人刚过60,现在的标准看,能走能说,社会功能足以应付看病。那么女儿就减少代办或过多干涉。一个老成年人不懂得自己照顾自己,无论如何说不过去。人大多是想证明给自己和别人,我是有用的。如果有一天真的不能自己看病,那时女儿伸出援手才是最恰当的时机!这一天到来,起码还需5年,那么寄希望于两位老人摆脱女儿的管教后,能够形成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女儿也要从一线退下来,只做顾问,不理朝政!
身体的病也许靠外力医治可好,但“心”的成长,却绝非仅仅外力可为。我们祝愿这三人快快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