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者T,是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昨天是第二次咨询,也许是与咨客的默契,回忆两次咨询,我受益良多。期间迸发出很多新的思路,尤其昨天咨询完,我醒悟到自己咨询第一次的纰漏。她回忆到第一次咨询完一路上心情出奇得好,可是这种好却好景不长,三天后就消失;这个反馈对我帮助很大,她不是第一个,与之同期咨询还有一个咨客,她也反馈给我这样的信息。这种反馈,必须是有过多次咨询的人,否则我听不到这个声音,还有就是他们对我的信任感。停止空话,立即开始行动,昨天我跟咨客明确说,对于倾诉欲望过强的咨客,我要控制下,并争取每次咨询,有一个很明确的作业。这个作业不再是想,而是做。昨天,我们就很具体探讨到了,在电梯里的一幕......
咨客在电梯里碰上下属会不知所错,会紧张,会没话找话,还会克制自己的紧张强迫自己微笑。我问她与我交流紧张吗?她说开始坐下时有过,后来就没有了。我说一点感觉不到,我相信自己足够敏感了(自夸的嫌疑有,哈哈),却没有捕捉到。可见她所谓的紧张,小到无法觉察或并不影响别人对她的看法。
我刚毕业时候在天津大学讲过课,底下还有来自南开等的教授。我好紧张当时,上司说你别怕,在你说的这个方面你是专家。我知道他是安慰我,但是还是控制不了紧张,那是我毕业后头一次面对300人的讲解。不知道怎么就讲完的,上司做总结时我看出来了,做了很多补充,一定是我没讲清楚的那些,呵呵!不过,后来我发言还是会紧张,但是并不会妨碍我做完整的讲解,就像天津那次一样,不同的是,渐渐地我明白自己开始一定紧张,但几分钟后一定不紧张。既然绝大多时间不紧张,而且还能越讲越好,我就不怕什么了,不担心。直到现在基本上开头几分钟的紧张也很少,甚至紧张的让台下人觉察不到都。
所以,我提出两个观点。第一、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许不适应进而会紧张,这很自然;第二、紧张是自己将问题恶魔化了,我们很多书上建议深呼吸来控制紧张程度,这种行为疗法有效,但不适合任何场合,比如你上电梯突然碰上紧张的事情,你是来不及深呼吸的对吗?但陪伴紧张,却是个有效的解决之道。陪伴意味着接纳自己紧张,接纳自己刚开始紧张的必然,接纳别人看到我紧张并不会被我吓跑(电梯门关上了,休想跑出去,所以这个推论一定是对的,哈哈)。
其次是期待。陪伴是接纳自己,期待是预测。这个期待似乎令人费解,我来解释。我们大多害怕的事情是预测到不好的东西,确认自己面对不好的东西会害怕、退缩、惊恐。所以,事情并没发生我们就准备害怕了,当事情真的发生,尽管是并不害怕的,就会被自己吓倒。据科学实验表明,恐怖片的惊恐效果与背景音乐很有关系,营造出的恐怖气氛,会让我们开始准备害怕,而气愤酝酿足够后,突然出现的东西,往往才能达到震撼效果,而去掉音乐前奏,往往恐怖片就不恐怖了。这是解释我们害怕的一个方面。
利用这个解释,我们明白紧张和害怕一样,是具有预测意义的。咨客会预测自己上电梯万一碰上下属,就一定会紧张,不好的紧张期待在发生之前早就准备好了。好得,利用这个机理我们不控制自己的预测,有时候控制不了,我们改换预测对象的涵义。比如紧张,首先我们接纳自己一定会紧张逃避也没有效的事实;然后我们把紧张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不知道你对紧张,还恐惧吗?呵呵,至少可以减少一点吧。
这个体会,我自己是深深感受过。喜好紧张的人,是责任心强,追求完美,不喜欢被别人说你做的不好的人。所以,我曾经很紧张过一段时间,并且至今偶有些环境还会紧张。不过,当我发现从很刻意怕自己紧张,到相信自己紧张并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时,紧张事实上还在但已经对我没有杀伤力。
于是,给咨询者做了如下安排。首先,接受现状在短期内不能彻底完愈,但可以逐渐好转;第二,自己是个容易投入过度,上纲上线的人,责任心又强,对社会不可改变的东西报有个人幻想,所以很容易迁怒于自己,带来某些环境不适,诸如电梯紧张事件发生就在所难免,那么这就是自己,接纳全部,不必讨厌自己(越讨厌自己,问题将越加重)。紧张是自己的标签之一;第三,当紧张不请自来,就没什么好担心。事实证明曾经紧张过,但并没有什么灾难发生。那好,我们就来与“紧张”作游戏,期待紧张在下一秒到来,我们来陪伴着自己的这个特质。
具体是这样的,当再次紧张发生,主动插入“紧张就是我,我应该紧张才对,不紧张就不是我了”,这样的正向意义暗示,不具有任何灾难化在里面,只是告诉自己这是我的特质,不要评判好坏,也不要想到有什么好坏。主动插入一个“声音”,需要递进练习。
第一次可能并不会成功,而是紧张后半天才发现自己忘记插播;第二次同样不会成功,而是紧张后立即想起忘记插播;第三次还是不会成功,而是紧张的同时想起这句话已经来不及;到第四次有可能成功,即看到自己紧张的环境先插入这个,然后紧张,当然紧张的程度有减弱的可能。这就是进步,而不是咨询完,一步达到目标,我如上为咨客分解他的四步走!
于是,我戏称这个渐进的实验为“期待紧张”,你必须回去从下一次坐电梯开始,就练习。放弃控制自己,改变为插入一个新观念,直到达到第四步,体验每次的效果。最后可能有个可有意思的结果发生,按照你的习惯你完全应该紧张了,但是却没发生,而心中还在犹豫,“是不是该紧张了,怎么还不开始紧张,要什么时候开始呀,我一直等着你来呢......”呵呵,如果你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我祝贺你。你已经在跟“紧张”这个“朋友”玩藏猫猫游戏,而获胜的是你,将不再是他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