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乎学咨询的朋友都明白,人的行为与他的倾向是相关的。换句直白的话就是,你的选择你舒服,你需要你适合。举个例子,非先天基因肥胖的人,会有适合他的生活习惯。有的人是因为胡吃海塞,满足胃了,伤了身体;有的人是先懒惰,后来才身体变胖,变胖后会继续容易懒惰,因为身体臃肿变得不容易活动。就是肥胖先是果后又是因再成为果再成为因、果、因、果......所以变胖是个明显的结果,但却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人自己的感受来说,不是一天两天,所以这里称之为“长”)
感谢两个近来的咨询者,他们几乎同时告诉我在咨询中的一个被忽视的细节,让我茅塞顿开。昨天在跟咨询师们的聚会中,我分享了这几年最应该感谢的四个咨询者。第一个是让我首次体验成功面询的;第二个让我学会多听少说的;后面两个让我体验多次咨询间的衔接。每一次进步,实际上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也是从需要变为现实。没人能生下来就会咨询,但经常做,天天想就会有一天变得跟过去不一样了。而且变化是不能确定的,不可预知的,第一个成功面咨我用了10个月,第二个进步我用了7个月,而第三个进步我则用了一年零10个月。前一个进步是后一个进步的基础,后一个进步又为下一个进步打下了根基。只是好的事情,大略上与肥胖是属于一类的,不过是性质有所不同罢了!
说了那么一大套,其实就想说明白一点,我们对自己不好的习惯是因为积习成疾,开始我们也许是因为某个事件害怕,但后来就演变为是因为害怕而害怕了;当一个好的习惯收获一个结果,后面就是因为这个结果收获下一个更好的结果。
仔细想想就是,我们刚开始由于一看到要开会要应付很多无聊的人或工作觉得烦躁,但后来在特定的场合就会莫名其妙烦躁。就像阴天也能让人伤感一样,阴天并没有招惹你的情绪,而是伤感让你伤感,你也许可以借助阴天释放自己的伤感,也许可以通过阴天给自己的伤感最好的借口,但最不好的就是把伤感当成习惯,我们称为“伤感特质”而不再是“伤感情绪”,这个时候,伤感已经是你的习惯,不需要刺激物,你随时随地可以伤感,问题就被你固化,解决也会相对麻烦很多!
所以,有人说莫名伤感,不可能莫名,是特质;有人莫名心情好,也跟天晴关系不大是你的特质开朗。特质抑郁的人,晴天也抑郁,呵呵!当我们明白了这个心理学道理,我们就可以告诉自己很多......
当莫名伤感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伤感的我又来了,她每天都会按时来找我,不过一会她就能走。”这样想的好处在于,你不会一直想我为什么那么痛苦,不会甚至联想到小时候爹妈如何不好。如果真的想到了悲惨的童年(看过弗洛伊德的人,喜欢把问题归因到孩童期)是现在痛苦的元凶,怎么办?如果这么想想可以让自己减缓痛苦,我赞同;但如果不能呢,现在伤自己的难道还是过去的父母吗?他们本是可是不小啊?
当给咨询者分析幼年经验时候,有人会说“如果我小时候我妈能注意这些,我现在就不会成这样了”。从每个人表达的方式,很容易看到他的思维逻辑和行动力。比如,喜欢用“如果....那么....”是外归因派,是空想主义者,更容易自怜自爱的人。他们的主导思想可以用肯定句理解,“就是他们当初......所以现在我...”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等待被“捏造的泥土”,捏成人就是人,捏成鬼就是鬼。这当然是不完善的思路。因为没有考虑到成年以后实际上是自己有了主见,也是自己在主动变化的,而父母的影响力是不会一直跟你到分坟墓的。
在我的课程中,同样我们会去分析人的表达方式。就像我们喜欢如果,那么我们看到的永远是过去。是我们选择了看到过去,而不愿意选择更多去看未来。这样的思维模式,肯定会关注过去的问题,就淡化了未来的努力,是一种障眼法的思维。曾有过癌症性格的说法,其实人的思想方式也是如此,人不可能达到完全中立或看到世间的全部,所以当你有倾向就有被遗忘,当你选择就会有疏漏。如果选择记住过去的苦难,那就会忘记作为明天改变后依然阳光的自己。哎,这也是癌症思维呀,呵呵!
所以说,肥胖是因为懒而胖,进而因为胖而胖;成长是因为成长了,才有更多的成长,进而不断的成长;而喜欢用记住过去的思想模式,就会不停想到过去的痛苦,脑子里装不下未来的快乐,进而形成伤感特质!想继续伤感呢,还是想早点解脱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