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社会心理学课程,同学们一起做了个测验,题目就叫你究竟多少时间关注自己?这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下的为自己好,关心自己的意思。而是一种生活作风,我们每天都干很多事情,但你会不会做完一件后停下来问问自己的感受;你会不会明白自己刚才情绪化了,而且知道情绪变化因为什么......测验分值太低说明你每天都很“忘我”。分值太高,我跟同学们说,就很容易得强迫症哦,呵呵!这是西方的一个测验,经过汇总统计得出一般人只有15%的时间在考虑自己的感受,而绝大多时间用来想工作、生活必需的事情或其他了。这可怜的百分之十五,我个人以为实在太低,所以,我们会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泣为何而乐,每天傻傻地活着,其实也不错是吧(有些人说),呵呵!
我的分值有点超高了,在许金声老师的博客中,曾看见过一篇“向内求”的文章,并阐述了自我觉察力的重要性,提到了“动中禅”是一种对于身体觉察力提高的禅修。很认可他的观点,也很渴求在金老师从云南回来后,11月北京见一面。我不懂禅学,但也同样好于内观。以前不得法,也会有些事情纠缠,也会有偶尔想问题失眠的时候。不过这些日子都过去了,我想应该这就是咨询师必须成长的过程吧!
昨天的咨询者,我们探讨到一个新话题,是关于说服力。细节不谈,只说重点。“我说如果别人误会了你,你会怎么办?”“那就误会吧......”嗯,这个答案我猜到了。“为什么不作解释?”“因为我不擅说辞...”插播一个我的思考:不擅有两种解释一是因为不想,而慢慢消退原有的能力;二是认为无效所以就不必作,而忘记了自己有这个能力。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前者是原有的现在没有是习惯化的,后者是因为知道结果而不愿发挥是暂时的、分场合或心情的,而并没有真正失去能力。对于这个咨询者各方面的了解,经她认定她是前者。但她依旧想跟有纠纷的人去辩理,依旧想跟自己说不清的人去理辨,结果自然是“自取其辱”(这是她自己的原话,非我在贬损咨客)。
为何不想想用别的方法?在外人已经看得很清楚,一条死路,无数次碰壁,依然还要撞墙。咨客渴求被安慰的心远大于去改变。突然想到解释喜好撞墙的人有几种可能:
一、认定不撞墙也不可能有别的路(我已经在上次咨询提到过“替代物”的观念,如同戒烟的方法不是断绝而是用口香糖等做替代);可以寻求旁支小路迂回到对面。
二、是还傻傻地相信用头下一次撞墙,会轰然坍塌(固执的思路加上并不会去思考过往的经验,似乎她的个人思考时间<<15%,没想过自己的能力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三、没有产生新的思路或方法,比如借大锤砸墙(大锤就像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外援的能力也是绝路逢生的必杀技之一)或者试图越墙而过(改换思维的角度,直行不行我上行,呵呵)。
当然我们的咨询已经大有进步,不仅咨客借助朋友和咨询师的力量,已经下定决心彻底终结噩梦,这是咨询前阶段最大的进展。我们接下来谈得不是决定,而是决定后的下一步,咨客只不过偶尔还会试图回到原来的关系中。虽然她本人并不承认,但看到的却是这种惯性,好强,好大哦!上次表现出对无礼行为的反抗,与这次的打蔫,咨客正在经受一次洗礼。当遇到不公正受阻时,我们通常会首先想到反驳;而反驳无效后我们也许就会打退堂鼓作情绪低沉状。力图给咨客解释她的情绪转化,正在经历最艰苦的一段。
这么做,其实不是安慰。是想让她给自己情绪合理的解释,并善待回应自己的心理语言。人从一段关系中突然脱离,同样两条,就是需要新的关系填补和同时会有旧关系在起反作用回拉力。咨客告诉我她能立即脱离原关系,但我说那是你的意识说的话,不是你的心在说话。尊重心理学的规律,放弃一定会有短暂的失落感,不必回避。这种感受不会太长,但必须经历。究竟持续多久,要看咨客自己的决心和转化度。在原关系中获益的东西,是留念的部分,也是反作用的源起;咨询的关键是让她明白自己的情绪现状的根源,今后通过提高自我“觉察力”,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而最终目标是彻底与咨询师绝缘,呵呵!
写博客也好,写日记也好,发呆想想自己的现状根源,都是在关注自己。不过,前文说了,一般人建议不要过分的关注,小心变成强迫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