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对于我的个性成长有很大的定型作用,跟父亲的时间很长,很亲,很爱他。我是个晚熟的人,父亲作人尤其在外人面前很出类拔萃。父亲有很多优点就像别人无法理解我和爱人的甜蜜一样,别人很难理解和父亲30年没代沟的历史记录。但是,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妈妈却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让我成为一个社会人,同样感谢妈妈!
记得,还跟父亲一起住时(单身时)总会说我,说我毅力不如他。他是教师,能够备课一坐四五个小时,而我一两个小时。曾经,我以此为自己的不好,不过前些日子跟父亲聊天,当他再一次这么说时,我说是因为儿子比你灵活,呵呵!在我看来,当我需要坐下时,多长不算长;而当我需要离开时,即便差10分钟就熬到四个小时,我也会坚决离开。时间只能代表我有恒心和毅力,但不能评价我是否灵活以及随机应变,两个度量单位不一致。但是,我们很难理智,因为喜好恒心毅力的人,往往不够灵活;灵活的人往往容易善变不持久。换句话就是,人看到的是自己的优点多,而忽略了有此优点就容易带着一个副产品。
其实,我们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工作勤勉的人,容易忽略打理家庭生活;一个喜好与家人独享的人往往较少关注朋友、同学或同事。像我喜欢内观的人,对于社会的事件发生就会滞后于一般人。一个每天忙忙碌碌工作的人,却极少拿时间来观察自己的情绪或感受。当我选择陪爱人的时间更长,我的书就一直迟迟写不出来。可是,如果我接受这些当家庭关系与工作比起,家庭重要;当个人名誉与夫妻关系相比,夫妻关系不能停止浇灌,而写书可以的时候,我就不会被这种貌似冲突的问题折腾自己了!
看到问题也许是好事,你可以寻找到一种方法解决;但对于一些人却是坏事,因为他们说自己无力解决还不如看不到。我的敏感我的多虑,如果不学心理也许会成为问题,但如果我学了心理,并找到一个方法调理,那就首先受益的是我,而不是我的咨询者。每个人的喜好也许不存在直接的动机,但一定有他的缘由或潜意识。就如同有人为什么喜欢心理学,也许他确实不能治疗别人的问题,但却足可以治疗自己。
但文字总会出现误会。我的咨询者,并不主张他们去看过多书,尤其一些思维方式并不一般的人。他们
看到的文字,和作者的角度其实偏差很远,甚至背道而驰。所以,当与学生们评论别人的咨询时,我通常不建议过多讨论,因为你不是他。而他当时的处境你很难体验,而某些咨询师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指责,其实他指责的是自己内心的小我。因为,就算我的学生做案例不好,也不至于遭此恶劫,相反评判者的表达其实是以自己内心为快为出发点,非但不是在帮助批评者成长,相反是在借机泄私愤!
所以,不接受过度的表扬,也同样不采纳过分的指责,这是保护自己面授不真实打击的好方法。爱一个人就是不给这个人贴标签。当他有偶尔的不足,告诉他也告诉自己他会变好,也许在下次;当他有时候偶尔突然做好,也要告诉他我看到了你在变化,但同时提醒自己他也许下次还会做不好,需要给他时间让他稳定。
爱一个人也许说不出来理由,但恨一个人随便一个理由就足够。不要随便相信自己一次的印象,也许就这一次恰就是对方的偶然,所以,你如果想找一个理由恨他,我恭喜你,因为很容易。眼睛并不真实,我们相信的东西,通常都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一段时间的。试图看一篇文章就给一个人定调子;一件事就把人看穿,这不是匆忙,也不是忽略,而是你就想把他看成你心里想的人,换句话就是你在看之前就给他赋予了自己的调子,不过是来找符合自己调子可以解释的通的那些所谓证据罢了,呵呵!以此更可以向更多人证明你是对的,这就是我们人的劣根性。我也有。
我只知道我有劣根但不可种恶果,所以看人不能仅凭一次。爱一个人更不可随便贴标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