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新闻:上海中小学开学仅两天,本市就接连发生了4起学生坠楼事件
●9月1日凌晨,杨浦区延吉东路131弄,一名14岁的女学生从4楼家中跳下,虽暂无生命危险,但可能导致失明;
●当日清晨5点,浦东菏泽路中大丽都小区一名15岁的男孩从8楼窗户坠落,受重伤;
●当日上午9点,嘉定区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一名初中生因被留级而想跳楼轻生,最后被警方劝回。
●9月2日上午7点40分,一声闷响打破仙霞路486弄的宁静。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12岁的男孩小凡(化名)从6楼的窗口一跃而下,十几分钟后不治身亡。
触目惊心的跳楼事件,原以为只在大学生身上,现在年龄正在有低龄化发展趋势。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的第一反应是初中是我们心智的波动期和第二反抗期,逆反的大主流趋势让我们的初中生更容易情绪冲动,希望证明自己,摆脱大人的束缚等等。我想这是一个原因,也是容易窥见的原因之一。不过,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可能那么单纯和原因单一,通过多元评价体系,也许更容易帮我们认识的更完整。我作如下探讨:
一、成绩与坠楼无关
2日的坠楼男孩小凡是个成绩优异且品德测量为优的男孩。小凡的背景似乎让我们感觉高分的孩子与坠楼应该没什么关系。但是,试问高分的孩子与高心理健康程度可以划等号吗?不妨闭上眼睛来设想小凡的为人:他成绩不错,品德不错,于是心理也很健康,就不会有过多压力,过多冲动?这个逻辑似乎是连锁下来的,有一定道理。不过,真的成绩与心理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甚至发现,当一个幼年有点淘气精神的小孩,曾经被父母打骂过的孩子(这里所说的打骂是孩子能够接受,并不偏激的),他的抗挫折力更强,更坚强,更能面对意想不到的问题。
相反,一个一向安静、乖巧,守纪律而从不破坏规则的小孩,实际上过于受限于大人给他营造的环境,受束缚且胆小。小孩是很难看清楚外界,而只有通过家长的臂膀露给孩子多少阳光,多少风雨,小孩才感受得到,哦,这就是社会,这就是小孩看到的社会。而如果父母只把阳光漏过,而把风雨完全遮挡了,那么小孩当时也许很开心,也许很乖巧。但是,那不是真实的社会,当他长大了,突然面对社会的真实,一点点挫折,对于他都足以击倒。
当然,这是一种分析趋向,并不代表小凡一定如此。我们无法从他自身了解更多的真实。但是,我们确实看到的是,稍有不如意,有些孩子们就跟父母提“你不让我做,我就死给你看”。当面对小小的挫折,态度之极端,意志之坚决,很难与问题的程度等值挂钩。这又代表什么,代表在他心目中这算大事了,他从来没遇过比这更大的事情了。想想看,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那么我们的宝贝孩子平时过的是不是太“安逸”了呢?
2、生命教育究竟做什么?
有专家提出“生命教育”应该纳入中小学课程,可喜的是,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但是,极具讽刺意义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不少学生通过前天学习《开学第一课》了解了生命的可贵,但依然用极端方式了解问题。那么我们的生命教育,究竟作用何在,是不是就像有些人说的不过就是口号呢?
诚然,我们承认中国对于“生命教育”觉悟得晚,行动的慢。其实,对于已经有了精心安排坠楼的人,什么教育都不容易立竿见影。但不可原谅的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摆脱说教吗,可以请老师们给孩子真实的体验吗?现在的孩子,最简单接触,也是最直接的体验,莫过于网络了。跳楼的人可以再用一条命,受伤的人可以补点血继续走,呵呵!我们的网络给了孩子们看上去很真实的体验,生命在虚拟社会里很容易失去,也很容易获得。还原孩子真实的生命价值,绝不是去封杀网游,也很难通过书本教育来弥补这一课。相反,我们应回到活生生的真实社会去感受。不能怪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的教育体制具有重大漏洞。
国外教育生命,有把这一课搬到医院的,搬到孤儿院去体验逝去父母的心情,体验临终老人的生活方式......去教会孩子们如何面临意外伤害,如何学会自救,包扎,救护自己或救护别人。这些已经把生命的意义还原到现实的体验式教育方式,难道不值得我们也痛过静下来思考下下吗?
3、抗挫折与珍惜生命同等重要
一方面,我们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大胆去尝试挫败的机会,去收获经验,储存抗拒风险的本领;一方面,我们珍爱生命,把思想具体化去感受生命的伟大、宝贵以及互助的崇高中。这些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被灌输的。反思,我想就在此刻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