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的学习和成长中,我学到了两点,第一是相信自己;第二是在别人怀疑自己的时候还是相信自己。不过,这两句话写出来,有人一定会认为这是种自我为傲,自以为是听不进去别人良言的固执。不,我想说的不是固执而是坚持且灵活地坚持着自己的感悟。
咨询师凭借什么来做咨询呢那就是相信自己。当一个咨询师对咨询者有着很准确的鉴别能力后,他就会有着也很准确的预知力和判断力。这种预知不是一定发生,而是当环境具备后出现的几率会很大的推测。而我们很多新手咨询,解决的是当下或咨询者过去的问题。我以为当下的问题需要干预,这是一定的。但,当把当下的问题放在一辈子来看,就是即将过去的问题,所以只能作为最近的咨询目标。而咨询的目标是当下和未来,未来占七分,当下占三分,过去的问题不占。
记得,我在前面的博文写过关于情绪的干预不是咨询的最本质核心,就有至少两名咨询师提到让我关注我的反移情。这个结果我猜到一点,在写博的时候我有情绪的波动,不过我尽力把它忠实地写下来,但是呈现在文章中的我想表达情绪干预比起未来康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咨询师不仅可以与咨客产生情绪互动,而不用去过度苛刻自己的感觉,对于一个有着稳定情绪把握的咨询师来说。情绪不可怕,对于新手这也许是禁地,所以有人会错解为反移情这就不奇怪了。教科书中把问“为什么”作为禁忌,没错,对于新手说为什么其后果咨询师自己是不明的。但很多咨询师,李子勋的咨询,为什么似乎是一种很好的让咨客深思的发文,你看不到这么问究竟会带来什么很大的问题。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当我们知道技术的禁忌何时叫禁忌,何时不是禁忌,咨询就被演化通了,达到了人与咨询的合一......
所以,我在成长中一直自我肯定着。让事实来证明我的失败和我的成功,心理咨询是个太新的行业。很多咨询禁忌不是雷池,有很多我在操作中,有意识地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尝试过,体验过,推翻过某些所谓的禁忌。比如问为什么等等。我更相信我的感受,实证剩余胜于教科书。有某咨询师做咨询,技术词用了一大堆,咨客根本听不懂;有某咨询师做咨询,严格遵照教科书的所谓阶段,并向我提出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怎样,我们进入第三阶段。呵呵,说实话我很不适应他那么严肃地跟我探讨咨询案例。刻板,当咨询做的那么僵硬,就代表不熟练与过于完美化看问题。
咨询的特点,首先是灵活。阶段只是教科书为了给初学者学习体系化的简化写法。其实,咨询根本没有阶段可言。因为,每次咨询都在获取新的信息,也都在需要的前提下进行着分析、确认、建议、治疗等等。反复,可以说是咨询的必然。反复以后,就意味着有些阶段要重新来过。所以,没有说哪个阶段结束了,你就敢说咨询者的问题就推进到下个环节。咨询,是随着咨询者前进而前进,随着他的后退而后退,随着他的怀疑而停滞,随着他的放弃而终止......咨询者想解决到什么程度,就是它的咨询目标。通常下,没有特别明白的和最为终极咨询目标。咨询师要看的比他远,但也许咨询者就是来缓解一下坏情绪,不想改变自己。那么这就是他的目标,我们可以告诉咨客咨询师看到了更远的未来,但由咨询者自己选择要走到哪一步,咨询师尊重咨客。
我不喜欢读死书的咨询师或实习生。所以,由此我对于心理学本科或科班出身的咨询师,存有个人偏见。我承认,这些刻板的科班心理系咨询师应该是少数。也许是我之浅薄,希望有人能让我成长,让我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只不过我看到的是某些过于刻板,过度僵化教条喜欢书本的咨询师。咨询师的灵动与敢于自我否定,多角度理解与敏感在他们身上是如此缺乏,是否是他们的光环效应。是否又是光环导致他们太缺乏人文经验的缘故呢?一个好咨询师,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很必要但不过只是其一,广博的人文见识阅历,体验丰富才能共情深刻。而科班生,也许有人忽略了他们人文知识与社会体验的欠缺,以为学历能说明一切。其实只能说明你学过心理学罢了!咨询师每没个几年磨砺就是博士也照样拿不起来,这总是不争的事实吧!
似乎扯远了话题,不过咨询中确实有很多不能言传的东西。有时候,我还是会有困惑我不能把某些我成功的感悟说出来让实习生明白。今天,看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我才明白了。实习生不就是自己的昨天吗,他们不也正用自己的那一招,相信自己吗?我今天的感受不也是历经了多年和数百案例才得到的吗?曾经不也是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后来才领悟自己其实错了,由此进步吗?那好,相信自己也许是一种固执的进步吧,就让自己的摔倒来证明自己吧!那我会提醒我的实习生,相信自己成功没错,但又要一定相信自己也会摔倒,就像自信自己成功一样相信自己会失败,呵呵简直是绕口令!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接近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