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某刊编辑说邀我写稿,但又发现我的博文与他刊物的风格不一样,于是给我发几篇样稿要我学习。点开,是几位同行的文字,还认识其中一个。我说打一个电话说说就行,给他发了手机号。由于我个人工作太忙,就不用那么繁琐,各类文字我都写过,对自己的文笔还略有信心。小编很不客气地讲,你先看看再说,现在聊也是不靠谱。作为一个北京地区的刊物,一个电话花不了两子儿,也许就能解决问题,编辑却给我设定了硬性规定:先学习后沟通的规则。我心里笑笑,罢了,罢了......我又不卖文,你邀请我就拿出你的诚意和信任来沟通。既然不相信我有能力写,何必邀请,可见邀请是假,让我投稿是真,呵呵!
昨天上午,又是一编,已经是合作多年的老朋友了。着急赶写一篇专题,邀请我及另几位专家。在邮件中写的很客气得体,唯独文字字数上做了模糊处理,示为“不限制”。心理惊了一下,这个刊主编是蛮慎重的,多于一千字都很难......还是先写,救场要紧。很快,文字在笔下流淌出来,然后修改,几遍下来文字成型。看看编辑的留言,请您利用“半小时的时间做个事件点评”,呵呵,这怎么可能。半小时光事件本身都很难看完,消化,如何写得出点评。看看我的时间已经花了两个半小时,五倍于她的时间,我以为自己已经是快手了,难道其他专家都只用半小时吗?我很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认真了。
今天早上,看到最后的确认稿。看完后,心中莫名的不悦。文字留下的只有三分之一,而且我的观念被肢解了。编辑就如同剪刀手在我一千五百字的文章中,寻找她想要的东西。成稿确实变得浅薄了很多,也许是为了让读者看懂吧,我尽量往好的方向去想。不仅剪掉,而且改编,我最后提出了一套治疗建议,方式是递进的,结果只剩下最后一个。由于没有前面几个梯度的递进,最后这个方法放在那里孤苦伶仃又显突兀,更无法真正起到治疗的建议作用。不行,这不行,不说不行了我。
于是我拨通了编辑的电话。把这些质疑提出来,编辑说由于版面的限制,给我留的字数已经最多了。我问你不是不限制吗?她说五百字左右,不限制。什么?这叫什么不限制;我说我的观点请落我款,不是的不要落我名字,她说后面的建议是集合我们几位的建议做的综述,都不落款。又来这套,他们以前也做过类似的。把我们多人的文章,掺合在一起,最后一起落款,分不清谁的谁的。对于我们作者这是不公平的,尤其落款是以感谢XXX的口吻,但实际上就是我们几个人的原文字。这种不尊重作者的行为,在此刊上早有先见。若不是对于编辑的信任,早就不会再给予合作。编辑人不错,所以在第一时间,我愿意付出,不过事情总有个限度,需要调整合作方式!
对于“剪刀手”的编辑,其实不止她一个,适当的修剪文章,使之流畅是必不可少的。不过,随意将作者的文字进行再组装,这里面就会自然将自己的个人观点卷入,而非是作者的思路和用意。现在来看编辑大多是新闻类、汉语类专业,也有个别是心理学专业。不过不在一线作咨询的编辑,切别冒然依照己见将咨询文字重组。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与原意有偏差,甚至有可能导致错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