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做两期与愤怒生气有关的话题。不过,还是觉得自己没能清晰表达生气之源,以及解决之道。
首先,我想说制怒不可能在当下,对于没有养成习惯的人,“三秒制怒法”以及出一招就制止路怒(开斗汽车)是不可能滴。解释如下:
1、我们不是生当下得气,而是生自己过去的气。
我们通常总是误解,自己是被当下发生的不公正事件激怒,所以总是着眼于当下的事情,刨根,找解决之道;如果真是眼下的事情,那么应该大家都生气呀!可是,为什么不是全部人都生气,或者总有部分哪怕剩下几个人并不会表现出同样强烈的反应呢?
举例:路上很肉的新手在前面开车,我们会不会怒呢?会,但不代表所有人都会怒,每个老手都有肉肉的过去,愤怒别人也许就是嘲笑自己的过去。我们身边面对同样的激怒源,为何有人暴跳像郭跳跳遇上了范跑跑,为何有人却可以理智地面对。都是人为何却差那么多泥?所以,气愤是自己心理深处的脆弱披上合理化的外衣浮现出来的。
正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过去。所以我们即便面对同样的问题,所表现的才会不一样,也不可能都一致。从这个角度理解也许就能解释,同样的现象,为何有人气却有人不气的行为了。
2、过去不能改变,但未来可以操纵
既然我说生气的根源在过去,不存在不经练习的制怒法,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真的对于气愤无法控制呢?当然不是,气愤通常是有刺激源的,而当下的外界刺激并不是根本的刺激源;外界刺激只不过是折射每个人心灵的镜子,可以反射你心中的狭隘与广博。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直接看到自己的性格,总是通过外界的反应来照出自己,了解自己,感受自己,最终评价自己。
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开始,不要轻易认为所有的怒气都是外界的激怒,而想想是否正是自己心底激怒源的镜反射。在生气后,试着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解释,那么这个心理体操,就将能帮助我们下一次制怒,注意是下一次奏效。比如说,有某咨询师频频上镜,可是她又没有什么本事,我很愤怒。我们姑且抛弃有可能媒体看走眼的可能,呵呵。单看那个家伙上镜,与我何干,为何我会被激惹呢?哦,很有可能,上镜是自己心里很想但没有实现的溯源,但自己却认为自己比他强不少,如此反差,自热就会出现心理矛盾,激惹自己。若能内观看到这个层面,我想我会笑笑对自己说,她如果真的无知地上镜欺骗观众,那是她,我不能干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为什么她的无知要连累自己,而且我的愤怒她一点都不知道,多亏呀,哈哈!
其实,每个表象出来的怒气,都一定在自己内心深深深处有个小小的我,一个儿童的我,不够博大,不够豁达。我们生活在当下这样高压的社会,减负(担)是需要自己给自己减。如果每天看见新手就气,看见堵车就闹心,看见不文明的社会风气就暴跳如雷,似乎首先伤害的却还是自己。相反,如果我们意识到只有在保证自己清醒的大脑,才有跟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抗争的可能,那么第一步则是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保护好自己的小心脏不要狂跳,不要让我们的血压增高几个毫米汞柱,才能保存力量继续与之较量,我以为这是智者。
3、失态的愤怒,是宣泄是有个人目的性
我历来不主张完全地克制,有人问我要如何把"路怒"完全制止,回答是最好别。只需要减弱,不要没有,我们终究需要一个简单直接的发泄方式,所以只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甚至可以小声说两句粗话,只要不影响邻座和同时达到让自己发泄就ok。压力有时候是自己对于自己的过度完美化。看到不平,为何要与心底的良知和社会道德感完全背离呢,为何要抢压愤怒而要表现出微笑面对呢?这会耗费大量精力的,当然涵养超过一般人的人也许能做到我是一般人,你是吗?耗损过高成本过高,成本过高的事情不易持久,所以那是假我,不真实。
表达真实的我,超量,超度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的。在前一阵面对范跑跑事件,郭跳跳则表现得有些指责过度;犹如我们的路怒一族,可以自言自语发泄,但似乎停下车来,推开车门,上前打斗,就有些“自卫过度”的嫌疑了!所以,又有人提出如果我怒不可遏之时会不会防御过度呢?这要看你心底究竟存有多少不为己知的脆弱了。当怒气失态,超出常态时,剩下的则不是对于对方的斥责,而是个人的宣泄。上文提过,怒气是脆弱披上的合理化外衣。我们都有脆弱,所以都需要这层外衣。然而,有些更脆弱的人,则会在发泄之时拿来利用作为宣泄之口。
更通俗讲,我们每个社会人的行为,将无意识地参照当下社会的公众舆论和社会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会自然而然依从社会中更多人的行为。所以,当有人不能顺应(不谈对错与好坏),就会压制这些,自己认为不好的道德标准。而当有一次机会,给自己开了方便之门,在自己作为谴责别人道德作英雄的身份伪装下,就会拉开洪闸,倾泻而出,难以控制。
所以,当我们愤怒时,尤其是大怒之时,很有必要在其后思考,是不是我们的“堰塞湖”坍塌了,崩溃了。并非湖水超高所致,而是根基不牢所为......
4、最后想说,究竟怒气来源于谁,至少不全是外界吧。
怒气的来源与动因应该是个复杂的话题,一句两句也难尽述。不过内心的脆弱是一个源起,外界刺激是一种激发。当火药的引线被点燃时,爆发是必然的,用意识去控制将成为空话。而当我们下次还是那个火药包还是被点燃,但在有防爆措施的房间内,危险将可以控制到最低。
当然,我并不是说,非要被炸一次后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怒气有共性,来源于我们的心灵深处;而当问题来时,多内观,多从表象之外的角度去理解,就会在暴怒前插入一些“干扰”思维,怒气被延迟,火力就会变小。这是一个不变应万变的招数,不能绝对见效,但可以减缓爆炸的火力,大家不妨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