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经历过19--21日国家哀悼日,很多身不在现场,但却每天与前方灾区同呼吸共命运的广大热心群众们,心灵也同样受到了强烈震撼。由于关注赈灾的进展,每天电视里呈现的救灾现场触目惊心,催人泪下;广播里、网络上以及人们谈论的话题中,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如何赈灾,热心的人们虽在后方,但同样心理上也会出现悲伤、恐惧、无助甚至是恐慌感。有些时候情到深处,还会止不住流泪;关注灾区人民生活过度,以至于影响睡眠,出现噩梦连连,梦中地震夺取了自己亲人的场景历历在目;更有甚者,上班总感地震,恐慌,随时准备出逃。这些已经开始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情绪情感。
在大灾面前,中国人心如此之齐是令人鼓舞的,但切莫因此而损伤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在心理学里面,这种虽不在现场而如身临其境,同样感受到痛苦的现象,叫做替代性伤害。如何更好地表达关注奉献爱心,又能保全个人身体不受替代性伤害,以下给大家提点建议:
观看有选择情绪不控制
收看电视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对赈灾近况的了解选择性观看。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多了解些情况,然而正是这种善良的心里会让很多悲惨的负面情绪画面过久遗留在大脑内。所以,对于悲伤的、血腥的、残酷的画面不要盯住不放,更不要反复观看,这样会强化消极情绪,观看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吸收而心理波动。
较好的方式是,有选择性地观看刺激的给自己带来强烈负面冲击的画面。当心跳加速、眼眶湿润出现某些身体不适应,需立即中止观看或换台。某些心情压抑的场景出现时,若感胸闷,眩晕等不良症状也应该及时将注意力转移开画面。而只有某些感人但不压抑残忍的画面,比如现场慰问等,可以尝试性观看下去,如果眼泪即将夺眶而出,不建议强忍住,而是要让它“奔涌”出来。原理是,眼泪是心理压力的释放媒介,而强忍回去,无疑把很大的压力又憋了回去,给自身增加更大的痛苦,所以,如果想哭就哭出来吧,适当发泄既可以缅怀,也可以减压。
关注但不要迁怒于自己
灾难发生后,不管是身负一线帮助救灾的志愿者们;还是捐款的同仁们,甚至是忘我工作的大后方。我们所关注的是灾后如何更快重建的行动本身,而不是其他。例如谁谁挣那么多却捐款那么少;为什么某个知名企业还没捐款,某个明星还没露面等等。激发起更多的是个人的愤怒与不平,有的人还会变得愤世嫉俗,骂骂咧咧,伤害自己的情绪也给身边人带来不悦。关注名人名企的行动是可以的,但切莫把个人的情感投射。更多思考自己如何做点什么,而不是时刻死盯别人做了什么。把对灾区人民的关切,转化为对某些捐款慢的人少的人的愤怒,似乎并非我们的本意吧!
灰色已经过去人生需要丰富
尤其在三天的哀悼日中,我身边的朋友感觉特别压抑。媒体通过灰色的页面来表达哀悼,广播和电视全部频道都在滚动播出赈灾节目,停止一切娱乐,着装肃穆,以此表达缅怀。但是似乎大家还一下子适应不了这种悼念形式。现在时间虽然已过,心情亟待迅速恢复。不过,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迅速从灰色的心情中走出,更好地把哀悼形式转化为重建家园的动力。
比如喜欢运动的人,可以采取室外运动,走到大自然或者做些剧烈运动或竞技活动,将心中的压抑排解出来;如果是喜欢静的人,不妨采取钓鱼、听音乐、看杂志等方式。
和最亲的人说悄悄话
灾难后心理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虽然汶川地震余震不断,在一段时间还会扩展,波及周边省市。但是我们心中的恐慌与不适感会慢慢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成熟的应对和充分的准备。心中无法化解的压抑,最好的良方就是与人分享。我们总说不仅是快乐,悲伤也需要分享。但是要跟自己认为最安全最亲密的人交换思想。我们在工作中表现得坚强,我们在援助中表现的果敢和大爱,其实都会给自身带来点点压力。而这些不起眼的压力,不要堆积,不要总是坚强和自己承受。要慢慢释放,要把不敢跟别人表现的软弱告诉身边的知心人,他会倾听,保护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