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经常收治转诊的不管是如上的10小时后或是以前有20小时的,或者是其他咨询失败转过来的。转诊的案例通常不好做,是因为咨询者存有固定思维。但也
有好做的,因为我的咨询套路不同,会有新鲜感。总之,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上一个咨询师,不能说失败,只能说适合度有限。这个解释通
常咨客不买账的,会认为上一个没治疗好,如果我治疗好了,会把全部功劳献给我,这不完整。
通常第一次做咨询的,会带有较重的焦虑心理,怕失败,急于求成。而第一个咨询师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咨询,还有就是作普法教育,给咨询者建立咨询规范,告诉他
咨询是过程的,咨询的目标是解决大痛苦,但是过程要经历些许的小痛苦。因为,一般咨询者大多是跟社会不能融合导致,那么其思想是固化的,容易把自己僵化的
思想去套在变化的社会中,自己解不开,才寻求外援。咨询师是起到推动他想明白一些事情,所以咨客与自己的思想抗争是必然的,与思想抗争就会带来暂时的不舒
服。而在开始阶段咨客有一个脆弱期,在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投射给咨询师怀疑或反抗咨询师,这个表明说到了要害。没人愿意听别人说自己不好或不对,人吗,都
这样,呵呵!
有句话在咨询业界流传:“那些成功的咨询者是有着咨询师思考问题的思路。”很难那,操作的时候。既不能不让咨询者看不到未来,又不可能让他舒舒服服地做咨
询(改变就要不舒服)。并不是每个咨询者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的。所以,脱落往往是在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开始,开始与咨询者固化的思维碰撞的初级阶段,受
到习惯性保护机制的力量,咨询者会极力维护并反弹咨询师的介入。
焦虑其实不仅仅是咨询者的产物,也是咨询师的动力。我们习惯性把焦虑定义为坏东西,其实焦虑有“两重天”。一般人认为焦虑,通常要想尽办法去排解。而焦虑
一旦解决,人就会如释重负,变得一下放松并慵懒下来;而人是不可能一生就那么几个焦虑解决完就没有了的,只要想往前走,焦虑就会如影随形,摆脱不是最终解
决之道。所以,我们看到低级生活需求的人,只求温饱,不想触及发展给自己带来的新焦虑。于是,告诉自己适可而止,安之若命吧!焦虑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解
决就是快乐,快乐带来安逸。
但是高一级生活需求者们对于焦虑,并没那么可怕。就如同所有的神经症都有焦虑情绪一样,都与焦虑的不堪忍受多少瓜葛。所以,神经症患者的定义,焦虑是不好
的,我要去除,那么他也只能归于低一级的需求者。通过大量地研究及跟踪调查,我们不取样神经症患者,而是从中高成就者,尤其是高成就者身上发现。他们基本
上无一不是每天与焦虑为伴的。这个结果让人费解,其实不是......
比如说有人说你幼稚,天真,这些词看上去是不好的。但往往很多大科学家或伟人有的时候也会有些幼稚的行为,或者是童真的举动。我们面对他们的这些通常会一
笑而过,因为他的伟大让我们可以忽略这些。但是,伟大和幼稚是不相矛盾或可以天人合一的。关键是伟大的人看自己的行为是否幼稚,是否有必要把那些行为成人
化。他们多半以为小细节不必苛求,大事情要用功。所以,焦虑也是,当焦虑不被自己看中,不被自己看成坏东西,那就会体现出焦虑的优势来。
焦虑,往往是我们成长的信号。我做的不好,所以我焦虑,那我就让自己做的好一点。但是做好了,焦虑就会消失。懂得上进的人,在让身体心力稍作休整后,又给
自己提出新的高度和要求,就会又产生新的焦虑。再去做好,再去“去焦虑”......往返,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不渴望每个人都能读懂自己,读懂自己是天下最难的事情,都能读懂就没有心理问题了,呵呵!但是,如果你能试着不把焦虑看得那么可怕,也许她就真的失去
了效力。有人总问我,你难道没有焦虑过吗?我希望我能与焦虑成为朋友,因为既然我不想只求温饱,那么焦虑将永远做伴,那我就跟他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