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督导课--咨询介入方向

(2007-12-17 13:34:08)
标签:

我记录

职场故事

职场/励志

分类: 督导纪录
    昨天四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正好顺便跟爱人一起去逛街,说起周末都被占用,自怜自己很辛苦的样子,呵呵!这是07年最后一次"咨询师疗法督导"课,后面还有几个小时。周末以后恐怕不方便再用了,全部挪到晚上进行。我心里想这是最后一个周末了。

    近期两个较有难度的外地案例,好在咨询者非常认可我,都已经顺利进入到核心问题部分。而课程我更看重是学员的反馈。本期课程是给原10小时基本成长课程之 后的学员安排的。我们在7-8月完成了第一期的10小时课程,在留下看指定书籍、进行个人案例尝试之后,今天我们又走到一起。上来,我首先感受学员的两个 新案例。还不错,比我预想的要好。第三个案例......我有点忍不住了后面,不太礼貌地要求中断。

    冲陈述案例的她,直接指出那个老问题。她说自己意识到,并在两个新案例中试图跳出来。于是再次陈述她的咨询过程。有可能是我开始有点分神,后面她再说我觉 得听起来似乎还不错;不过我怎么会认定她还是陷入到问题中了呢?我不敢说自己完全客观,没有思维定势在里面。因为此学员以前给我留下的印象可能会影响我对 她的新判断,这个必须承认,是有可能的。但最后那个案例,让我听得心烦,克制住自己叫她停止描述,这个反应有点强烈,我坚信"心烦"代表的意思。她表示自 己也知道,做的有点"卷入"。

    在北京我带的这些跟我半年以上的三个咨询师中间,我一定是最看好这个学员的。比起8月底基础课程最后一次,她有好几个很明显的进步。我指出过她在说话中的 躁气和情绪激昂,已经好了很多!其实这在平时交谈中是阳光,是促进关系的,但在咨询中却不能表现。“平和、真诚”是咨询,“激动、高昂”是讲演。真好,看 到她语速略缓、声音减低较少波动,逻辑性渐清晰,这不能不跟我一点无关吧,呵呵,先臭美一下!

    不过,既然传道,免不了要说出她不高兴的话。我说,你咨询还是容易卷入,带入过多个人观点,为咨询者拿主意,做决断!虽然是比以前要好,但是还可以更好,这个现象我又反复强调,她别恨我就好,嘻嘻!我于是现身说法,拿自己最近的案例与学员分享。

    在后面具体治疗建议的阶段,她与我发生了小小分歧。我抓住这个细节,引发她为何与我不同的思考。咨询,不要过度在意咨询者本身的问题,也不必每次都给他的 问题出招。有心理问题的人,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连串问题;如果咨询师试图为他解决每个问题,那就永远没有尽头,说明你不相信咨询者的能力或过高期待自己 的水平。对于具体问题,比如夫妻某次吵架,咨客问我应该回避还是面对。这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咨询师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一定会比当事人更有建设 性。你不在现场,信息一定是片面的;在片面的信息面前,又怎能得出客观的决定呢?

    当然你会说,咨客问到了,怎么可以不回答呢?咨询师要想明白,他的问题是不是真的是问题,你的回答他能相信多少。回答问题是你的需要,还是真正他的需要? 问自己一堆问题以后再说。通常这类两难抉择,咨询者是来求证(希望得到咨询师认同自己的答案),不是让你决定的;你做了决定,他也不领情。回去还是我行我 素。这样做不治本。

    而如果你替咨客判断了,就有可能丧失一次大好机会,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机会。所以,咨询师要少说废话,尽量每句话出去有他的作用和意义。学员与我的方 向不同,源于对于咨客的领会不同。我要做的是挖掘咨客回避问题的本源是什么,而不是提供一个可以实施的具体建议。成人咨客,发展性的问题,我以为难点不在 分析,在于治疗。就好比你看见他有症结,但你又知道直接告诉他,他根本不会认识到也不可能恢复一样。这就要看咨询师的本事了,也非一日之寒所能练出来的。

   如果一个愿意长期跟随你咨询,本人又有咨询动机和改变愿望的咨询者。咨询师要制定出治疗方案,并承接由此可能带来的些问题。只给分析,可以回避治疗失败, 那我姑且叫他们为心理分析师,而非心理咨询师。初级咨询师大多走到分析,不会很难,但再往下走就不易了。所以,我将课程切分为两阶段,第一个10小时,重 在培养咨询师的规范和流程,最后达到可以分析;第二个阶段,重在治疗、实践、督导,反思,调整。两阶段后基本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这是我的目标。

    很高兴某学员礼貌地提出对于我的一个评价不满。这是个象征,有勇气和相信我的人才敢于提出。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我同样。批评是指向破坏关系 的,敢于指出或回应,就意味我们的关系稳固。所以,我对这个同学既看好又严厉。我看到的不敢说一定全对,但一定要告诉她,这是一种信任的表达。同样此学员 看到本文,一定也有些刺眼的地方,相信你能读懂。毕竟能真心让一个人感觉到刺眼的人也并不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