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我拿出一套完整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计划,着实需要更踏实地把那些放在脑子里的东西,落实到文字上。从去年正式开始给心理热线成员上督导课,课程大多就是因地制宜的。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基础,设计不同的教学起点。所以,也因此没有很条理化。
看看上面的文字,实际上自己给自己找借口。上个月本想跟某咨询机构合作的,因对方开出的培训风格与我相抵,最终友好的脱落了!上周五晚上我做的那个大学生心理成长,在后来闲聊中,我就跟同学们说到。所谓跟师学习,在乎跟他学什么,而不在乎挑老师有什么问题。
我吃过亏,不想让他们也学我。发现老师教学中的不足其实不难,只要几个回合下来,老师的风格尽收。我曾经就是以极其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老师,随后学到的不多,倒是学会了如何去挑剔一个老师,哈哈。
随着自己的成长才慢慢意识到。做一个好咨询师,发现对方的问题其实不是很难,难得是看见对方的闪光点。“力量传递”在我的咨询风格里面是我比较在意的。这种咨询风格中,在乎对方优点的发掘与放大,并最终让咨询者自己感知,并拿起来作为自我成长的武器。在咨客眼里,既要重视也要小看自身的不足;要发掘而且也要扩大自己的优点。
我时常感觉到孤独,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这种孤独感也是双刃剑。代表你与众不同,也代表你孤傲不随大流。让自己在寻师路上不能持续,但也让自己通过自身领悟来不断成长。说自己身边的咨询师和朋友都是自己的师者,除了真实,也有几许无奈。因为还没有真正走出自我,找不到自己真心跟随的老师。看人尽看不足,如何踏实求学?
成长的同学建议我将成长般到教学中,我马上提出,谁能如此放开。她很释然,说自己可以。我翘起大拇指说,我不行。教学相长、咨访相长,同学的一语让我看到他身上的释然。我所要学的......
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几十年,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不懂不会的太多。跟人打交道,学习他身上的优点还来不及,干嘛要自掏没趣挑剔他的缺点呢?
哦,下午还要交出我的计划书,不多在这里絮叨了,嘿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