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心理释放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2007-06-22 09:26:22)
分类: 青少年专题
       不管是采取极端的手段发泄私愤,还是用极端的跳楼自杀来结束生命,实际都是一种心理释放。
 

    记得好几次听面向大学生的心理讲座,同学们去听课。讲座者用数字来警示大学生们自杀等心理问题有多么多么严重。听课回来,同学们心情很压抑。除了收获部分数据之外,好像被沉重的气氛搞得很不开心。反倒让他们更加难受。

 

    大学生在20岁上下,正是社会阅历浅,思维活跃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媒体还是身边的事件,他们都犹如感同身受,发生在自己身上。某校的大学生自杀,当得知这个事件,某些同学竟然一有不顺心,就把自杀挂在嘴上,甚至有过模仿行为.

 

    大学生们的神经相对是敏感的,他们密切地关注身边的一切。但无论是大喜或是大悲,都不是健康的心理波动。这种敏感的神经造成的错误感知,有时候就会遮蔽正常的视线。比如某单恋的大学生,默默喜欢着一个女孩子,想近百般机会接触,但是在对方已经暗示拒绝后,依然坚持不放。到后来,竟然也报了跟女孩子一样的国家留学,追到国外想继续发展恋情,而结果可想而知。无论是学业还是情感都没有收获,同时也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大学生,他们毕竟正在用自己的胆量来尝试各种失败。阻拦或用数字警示其实收效很有限。这种能量的释放,就好似在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当问题已经从幼年带到大学,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他选择更合适的解决之道。如果把向左走比喻为找心理咨询,把向右走比喻为自杀。那我们是否应该更明确向左走的路,而不要过度强化他向右走的可能呢?

 

    就如同侦破电视,有时候就是犯罪分子很好的教学片一样。当自身的力量不够强大的大学生遇上问题,强化他向左走去解决,而把右边的路适度淡化,防止模仿,岂不是更好。当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的苗头,选择解决是人的本能。没有人只要一出问题就选择极端的方式或投毒或自杀的。只有当问题始终无法释怀,才有可能希望及时释放,选择不得已的路。

 

    那么咨询是一种释放,自杀同样也是释放。若堵住了向左走的路,他就要向右走;若走到左边不通,他还会返回来向右走。我们为什么不多宣传一些抗抑郁成功的小崔案例,而要宣扬有多少个自杀的大学生呢?是多几个模仿小崔与病魔作斗争好呢,还是多罗列几个经典的跳楼案例警示大学生们呢?

 

    其实警示需要,正面模仿更需要。难得是发现小崔这样的案例,而到现场采访自杀反倒相对比较容易而已。媒体与社会关注可否调整下你的天平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