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个回访咨询者的电话

(2007-06-06 15:50:47)
分类: 咨询技巧感悟
   今天给两个咨询过得咨客友打电话。通常我是不会这样的,因为他们的咨询都暂告段落,回访是为了解效果,不是为了督促他们再来咨询,骗取更多的咨询费,哈哈!
 
   第一个多年的职业倦怠,我们大致作了一个疗程多点,8个小时。几次咨询者与我谈起做朋友,我断然拒绝了。今天,我打电话过去,询问近一个月情绪是否有波动。他说看似好了,呵呵,这个词太准确了。没错,就是看似好了。心理问题的波动是必然的,暂时的好转也许就是假象。咨询者已经很有经验了,所以用词很准确。
 
   他表示希望长期保持关系。我认同他的观点,不要走的过近,在咨询者与朋友的距离有的时候就差一步。如果他想继续与我做咨询,指以后。那我们就永远是咨访关系。我不是你的朋友,你也不是我的。我接受谢意,但不接受其他。他很聪明,认同保持距离的好处。一个成熟的咨询者,很欣慰,相信可以保持这种关系更久远。
 
   第二个是做过“心理成长”一次的学生。给他打电话,打扰了午休。但我们还是交流了十几分钟。同学问了我一句话,“白老师还想跟进吗?”,心情是想,时间不允许。上次同学做的很认真,他焦急地希望能够多点时间给他,是对我的信任,我很开心。但,我上次回邮件也跟他说了,留下一些咨询中的“为什么”,是考虑到现在剥离,会有负面效应。
 
   也就是说,这个成长是不完整的。我不给他剖析为什么,不代表咨询者就不知道怎么做。以前我是彻头彻尾地坚持要咨询者先知道为什么,才能让其知道怎么做的人。后来发现,“为什么”是我强加给咨询者的,或是咨询者在还不够坚强的时候给自己的“托辞”。当“为什么”不能在咨询者心中达到其合理的目的,要不然舍弃要不然在合适的时候再揭开。
 
  所以,我坚持给成长的同学先达成一致,先去做,少想为什么。等作了以后再想,或等以后足够不被“为什么”所困扰,再拿出来想,或者我再来配合。在电话中,坦诚地告知我的顾虑,“你还接受不了为什么,对你的影响。”希望巩固你现在来之不易的觉醒,往前看,往前走。一定还会失败,等你有了准备,迎接失败,就不那么觉得难受了。等你不停迎来新失败,就会获取新的力量和解决方法。到时候,自己会有勇气和力量往回看的,甚至不需要我的介入,即可自我修复。
 
   大学生咨询后,我建议陪护,远观;成人咨询后,建议自我负责,独立面对。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适度有距离的关注会推进自我修复,保持咨询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