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如何成长?好像是个老话题。为后面的教学在这里备备课:
1、知识理论的培养;
2、交谈、理解能力的训练;
3、观察、反馈、调整的能力...
1、知识:我以为包括得较广泛。从狭义上讲心理咨询师比心理专家还难做,因为专家主要需要的是更多专业的深入;而咨询师涵盖的知识层面是广博的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等。知识有一部分是需要与人交谈用的。
我在接触向上年龄跨段10岁以上的咨询人群时,有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匮乏。因为,即便我的接纳度已经很宽泛,但跨度太大的或资历较深的人(那些比他的实际还老道的人),有时候会感觉很难达到理解并共情。也可以说这是文化理解的不同,或是文化留下的烙印不同吧!
理论:大致是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方面的理论,当然可能还有更多。但我现在的功力来看至少这四方面都要补课,只学心理学的人,有时候容易刻板教条,但学学社会学,就知道很多社会的规律;再看看哲学就能辩证的看问题......
2、交谈训练:咨询最多的是运用语言交流。个人是不喜欢过多依赖心理测量表,或者是如同医患关系的询问模式。在医院做心理咨询,我接触的少,但看见过用“量表+药物”的治疗方式,问话生冷,让人生威,呵呵,俺也有医生朋友,我想应该不是所有的心理医生都这样吧。
交谈的能力如果展开说涉及很多方面。“让人开心,感觉放松,对你有信任感”我大致总结如上三条。说得容易做起难。我见过老师版的咨询师,喜欢教育,让人不能放松,但容易建立信任感;见过朋友版的咨询师,喜欢聊天,让人放松甚至开心,但过于平和,时间长了让咨询者纳闷,咨询师=陪聊师吗。不说了,反正不容易,交谈是门学问。碰上让你反感的,价值观怪异的人,你还能和颜悦色吗,或是心里憋着不敢说,想趁早让他走人。心理憋着的咨询是不可能做好的,咨询者大多感觉非常灵敏,可不要自大认为自己是咨询师。
理解训练:是人就会带着情感,是人说话就会自然美化自己,无非是方法不同罢了。有的人美化自己,让人一看就知道,那方法过于简单;有的人通过自嘲,也会让你感觉不错,那方法就会比较高明一点。所以,咨询中要做到去伪存真,抓问题主线,抓咨询者的思考方式。
千万不要去记忆事件本身,包括作电话咨询也不要找个本来纪录。咨询师的记忆力会很好的,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如果你听完了,可以叙述梗概那说明理解了;如果听完了没有头绪,记在本上的东西你也串不到一起,就算帮你回忆了故事,你也许忽略了故事要表达的意思。故事本身是没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为什么咨询者要给你说这个故事而不是别的。他想传达给你什么意思,就在故事里,你可否找到了呢?
3、观察:咨询师除了语言交谈外,也要多少学会通过对方的肢体语言和外貌装扮来辅助你的治疗。所以,有个敏锐的观察能力,不亚于为你增添了一个好助手。我想对于喜欢生活,充满生活热情的人,他的观察对比能力会较强。因为观察,就需要得出你的结论,得出结论就需要对比。天天啃书本的人,你又怎么知道,咨询者的某个下意识的动作有什么意义呢?你又怎么能知道,咨询者今天特意化妆来的代表什么呢,喜欢穿戴夸张的饰物有代表什么呢?观察能力来源同文化背景下的集体生活模式。比如一个日本人坐到我面前,我就很难用中国化的观察能力来分辨,因为文化民族的差异,不能随意固化自己的经验系统。所以,我称之为“同文化背景”。
反馈:咨询中不断有咨询者的反馈。一个停顿、一个眼神、一次沉默等等,在你们咨询当中,不仅原有的外形可以观察。当你的语言发出后,看看他的变化,你会知道他是不是听懂了,是不是在听,还是根本就是在敷衍你。一个人应允你的时候,不同的“嗯,嗯,嗯...”,若频率很快,代表着他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只是想快点听你说完,好草草结束。不要被表面的点头、同意所迷惑,呵呵,我的经验而已。
调整:所以,看到了反馈,你就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就知道对方是不是已经上道了。不要渴望准备好一套疗法,来应对什么问题,行不通的。调整能力是咨询师的应变,因为每个个体都有其不同的背景和模式,就算你擅长认知或是精神分析、行为疗法,但不可能万事用同一种方法,就算你是精分高手,也总会碰上精分抗体患者,随意应变能力是身怀百家技法,随时需要随时掏出来的本事。
前几天给咨询者作第2次咨询。咨询者问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白老师你到底给我用了什么方法,属于哪个门派的,你告诉我,也好让我领会了,继续发扬,治疗好自己的问题。我开心得很,掩不住笑了,他那么认同我!我说,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让你感觉到好了,坦诚讲你是我遇见的最棘手的,我只记得那天我手心出汗了,别的没记住,哈哈。我们都笑了,真的,面对一个转诊两次的人,心理背景也很高的他,我当时的反应是本能的,脑子里没有具体的战术了已经,坦诚讲有点乱,但我相信主线我摸到了,他表现出的效果让我有点意外的好。我会继续总结、调整,我们的咨询已经进行两次,还会有第三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