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解"我推崇的一种生活态度

(2007-03-22 10:22:06)
分类: 杂论
    昨天晚上,来到科大跟心协的同学碰第一次面,为的是更好地做好开幕仪式的大讲课。作为本次大学生活动的揭幕式,我被邀请作为第一个出现的心理咨询师,得知这个消息,我便立即决定亲临学校,感受学生们。这种前所未有的要求,反倒让外联部有点措手不及,说协调办公室,但效率很高很快就定下来了。
    晚6点我已经如约到达大门口。经心协小龚带路,进了他们的学生活动中心大楼,在二层是心理活动室。“白老师~”抬眼一看就认出是她心协主席小卢和主要成员们,呵呵!进门后,一屁股就做到她示意我坐的凳子上,没跟同学们见外,其中的细节就不赘述。我详细了解了他们6个人各自的系,年级和喜欢、关注的话题。我大致有数,也趁此机会把自己曾经的经历简述给他们。把自己对于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全校活动的担心暴露出来,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很快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就结束了。小卢执意要送我到门口,我建议其他人快去食堂吃饭吧。沿路,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为什么这次活动我们不讲讲“幸福心理学”呢?嗯,他们的活动开办有三年了,能想到他们过去的讲座是什么话题,请来的人,我也认同是行业的重量级。然而,在心理咨询中,我推崇一种思路叫“善解”,更直白说,就是较轻微的心理问题大多是把不是问题的现象,看成了问题;把本应该经历的磨难,看成了凶神恶煞。说他们胆小,好像不完全是性格的;说他们无知,也不完全是知识的缺乏;也许是一种惯用的思考模式,也许是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倾向。
    之所以我建议他们“善解”,实际上就是“重构”,将问题一分为二。对于正常人,一分为二,尺度比较合适;但对于咨询者,可能要放大善解的部分,而不是均分。为什么要跟大学生说这个呢?也许,也想用一种暗示心理去起作用吧!
    我举例,中国的大多数家庭是稳定的,其实美国也是。但少数人的“婚外恋”,被媒体或路人放大了,以讹传讹。进而,就变成了狂蟒之灾。进而,有人就下了定论,“婚外恋”比比皆是,造成了很多未婚者的极大恐慌。记得某位业内人士说过一个论断"七年之痒"的说法,让现代人更期待第七年“之痒”的事件发生,就是给自己的过失寻找借口和不恰当的归因。
    我认同大部分,当然我不是说大家要用障眼法,明明是婚外恋,我们不承认;明明是七年之痒,我们不认同。决不是这个推断。而是在知道科学的心理学解释后,我们做到的一种“传播”的善意化。小小的变故,用不着过于大惊小怪进而形成了心里期待或包袱。首先这个思路跟大学或社会鼓励大家接触心理咨询,是异曲同工的。
    其次,我们知道,当一个恐慌的人,碰上了另一个恐慌的人,两个人在一起,就会更加惊慌失措。科学对待,正确,善意地将事实呈现;不做批判,不做过于长远的期待,不把问题归咎在远期调整目标上,而是就当下,就是自己,不是别人,也不是学校。从这个角度找解决问题的出路,那么坐在台下的近两百个学生,是否会带着笑容去善解人生呢?
   我还是不知道,只能期待下周讲座过后,能够得到他们的回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