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跟刚开学的学生们见了面。几天来的烦闷,可能很难借助某篇文章来“撒泼”;但是看到他们,心里却是很高兴的。今天早上,开机前我就决定删除对外联系的电话了。原因很简单,有所的必有所舍。不会取舍,自不能更好地做好现在的工作。一个新课程,一本新书。书的事情还在探讨中,暂且不管。但课程其实很花我的心力。通常一个2小时的大课,我要准备上1-2天的时间;一个小组督导,我到仅凭着个人经验,还好。不过今年,新上的“真实咨询观摩”,我心里有些许压力。
毕竟,我要把自己的全程咨询,暴露给学生们,首先自己要有足够的勇气。想来,要感谢东明的刘明老师,虽然是一次短暂的懈逅,但他的只言片语让我鼓起勇气做这个尝试。一个真实的咨询是用不着经过剪接,那一定也会存在咨询师很多随性的言语和反应。拿出我的咨询全过程,不仅会有同学随同观摩,还有可能录音拿来“批驳”。呵呵,记得当年做热线的时候,最怕听录音中的自己。一晃日子好快。
说起几年前接热线的我这个毛头小伙,到今天。我想,人总是需要有进步或者是看到自己的进步的。要不然也许我也早就夭折了。两年前听到一个讲师的课程,现在又来听这个讲师的新课。我的感觉就像重回故里,那个熟悉的教室,那个熟悉的讲师。但那种对故里的美好,却不能在大脑里多停留一秒。因为,新的课程,竟然是两年前的声音。
不知道是“讲师”长期生活在自己的教学圈,还是初学者抑制了他的探索,再就是自己不是两年前的自己了。我坚持听完了全程,但一同毕业的师兄弟们却按耐不住,纷纷中途退场。今天完全是个新题目,怎么会这样?呵呵,杞人忧天的我,不免担心自己如果有一天也让坐在下面的老同学,带着憧憬收获失望的话,我一定会拦下退场的某某问其究竟的。
“教学相长”我有点体会,学生给我的思路扩宽很多。每堂课,我力求有所变化,即便是讲同样的东西,此时的感悟一定与彼时不同。教学让我凝练,给我咨询不能及的收获和成长。
突然想,是不是讲师和心理咨询师应该完全割裂呢?一个“优秀”的讲师,究竟是如台上的他振振有词,那么期盼学生们的赞扬,甚至嗅出点点“安利”的味道呢;还是平和不善激情的心理咨询师。这是个老话题了,自己都写过。但今天特别想把他们糅合到一起。也许是我新课程压力的“反射”吧,也许。
因为,心理咨询越深入,对于我的教学观、教师观的本源模型冲击的就越厉害。我甚至在听完课,想冲到前面问这个讲师,你这两年除了教学,做过多少案例。实战课程,如果与实际脱节,那就最好换一个合理的称谓。是不是自己又在杞人忧天,如果不愿意听也可中途退场好了呢?
就留个疑问吧,反正是被晃点了。被忽悠的课程,俺该如何坚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