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彩的一天。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刘明老师、闻心老师和白霞老师。几位老师自然各有所长;而且文如其人,人胜其文,哈哈!漂亮话不多说了,感谢同行老师对小白的招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跟非咨询师、非咨询者们聊天。他们的人生阅历让我很新鲜。昨天跟中国缘网认识的Tina,沟通很欣慰。她对于心理咨询的了解,让我看到了未来国民的素质,了不起;昨晚又跟一个好友聊天,才知道原来对于朋友的观点原来可以这样,又是一个意外。今天下午,一定要说说这个今天下午的朋友,总是不让我“飘”的未来咨询师。
下午,我们探讨了一个话题“重治疗还是重分析”;这个话题,又被某刊物编辑沙沙,重新深化。在感触中,我决定写下这篇博客勉励自己。下午的朋友,应该是时而捧我,时而提醒我的良言者。他有时候能在我飘飘然的时候,来一句:“小心,可别又飘了!”我在不知不觉中范下的小错,总能给予正确提醒,我以为这叫真朋友!
在开始,我高举大旗说心理咨询应该“重分析轻治疗”;后来,经他的一统分析,我感觉到是因为自己分析能力强,治疗能力弱才这么说。这也许是一种习惯性“归因”。将自己不擅长的美其名为不重要,呵呵。他的一席话,让我觉知了自己的变通性还稍差。我记得,曾经我跟学生也说过,咨询建议不要总是“运动、多认识朋友、多沟通”诸如类似的。那是一种强加和不切实际,又不至于治疗坏的傻傻的治疗建议。收效甚微。
但我能看到不足,却不能给咨询者足够的适合他的治疗建议。我说,有时候当咨询者领悟了分析和认识了缘由,自己会知道正确的方式,无需咨询师提什么治疗建议;对方否决。说分析是为了治疗,是基础但不能代替治疗,着眼点要落在治疗。我思考,有点道理,呵呵!
不过,我坚持一个观点。治疗建议首先是建立在咨询者个体身上的(同样问题,不同咨询者的建议有可能不同);其次,治疗建议是建立在咨询师的个人经验身上的。我之所以说自己重分析,是因为我得经验还不足以给每个个体提出适合他们的独立的治疗建议。还有就是,对方提出的“协同”。我认同,协同有两点,咨询者提出,咨询师补充;或咨询师提出,咨询者修正。两者皆可叫做协同。
能够有咨询者主动提出方法、方案那是最好。但我的咨询者如果动力不足,那就咨询师
作为协同的主要方,监督方(若有下次咨询,可以检查家庭作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小白也没有明确“治疗”二字的原本含义。因为,我们经常说倾听也是治疗,我以为分析也是治疗。什么情感反馈、行为疗法等等我将这些“混为一谈”。因为,分析和治疗实难割裂、分家。只需要有这么个解决问题的步骤即可。究竟是否要明确的治疗建议,我说了不算,咨询者说了算,哈哈......我又在给自己找借口,闪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