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京翔心理老师
白京翔心理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01
  • 关注人气:7,7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心理咨询中"因果关系"有多少

(2007-01-29 17:14:17)
分类: 杂论
  受到部分媒体的影响,在我的早期作品中也常这么写。咨询问题与分析诊断中有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比如:某个问题就是因为幼年“情感缺失”,长大后的心理补偿;重大创伤事故导致某某现象的产生。
  随着最近几个咨询者看起来很成功的案例,我却没有了当初的那么自信。这种情况大致有1个月了。我敏感到自己看问题变得复杂了或者说不敢轻信自己的直觉了。今天的案例也同样,为什么会这样?

  于是我发现了自己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考变化过程。在上一篇“假性康复”的思考后,我越发清楚到现在咨询跟过去有了些许不同。以前是咨询者问什么,我就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积极思考,并协助求询者找到问题答案。这样做,是因为我被问题已经牵动了所有脑细胞,无暇顾及其他。所以,归因方式是简单的直通式,因果关系最适合自圆其说。圆了自己,就好让咨询者圆。如果咨询者满意这种我设计的自圆其说,那么最好,她很满意,对我也更加认同。今年我的不少回头客,我以为是这些“自圆学说”的拥护者们。

  但是,这种看上去没有问题的因果推论,却不够人本。我以为何为人本,即是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而不是问题中心。在教师心理学中有一点我很认同,新教师与老教师的区别有很多,但是关注范围是个明显的分水岭。一个新教师很难做到既把知识讲授好,又能管理调皮的孩子,对于突发事件又能游刃有余处理。她毕竟更关注如何讲好讲义上的东东,而无法顾忌到全班那么多不同的鲜活个体。

  由此,我联想到自己当初就是在关注咨询者的喜好,以为给他们找到问题的归因,那就是他们最需要的。不能全面去关注咨询者这个人的需要,也许他自己也不曾说出来的那些。而现在,咨询中并不着急下结论,也不认为咨询者就一定能看到自己问题的全部。且将节奏放慢,但绝不是拖沓。从咨客提供的方面和我经验预测的方面,合并多角度看待咨询者对于问题的产生和理解。

  一个问题的产生,是源于问题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在不能认识咨询者是个什么样人的前提下,就问题而解决问题,是很容易带个人主观和易简单迎合咨客心理的不负责任。
所以,我不太相信平面媒体某些看似神奇的心理案例分析。因为,为了表达咨询师的正确,文章必须符合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三位一体的思路。那么旁枝末节的细节就容易被剪裁或删除。这种大多是就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思路,这无可厚非。我也是,不能脱俗。但往往真实情况不是如写的那样单一因素导致的。

  这些文字不过是抓大放小罢了。从宣传的角度上,这有媒体传播方式的软肋,有编辑为了字数符合板面的删改,有编辑不可能精于心理行业的原因。她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观众和咨询师,将问题简单化和因果化。我以为,一个表征的产生,首先是综合因素,其次才是抓大放小。而媒体恰好扭转了这个思路,将问题单一的描述为因果关系。很容易让不具有心理学背景的老百姓,模仿和贴标签。甚至造成某种错误性地预估和恐慌。

  以上问题过于抽象,举例案例:男友(比咨询者年长25岁)离开自己,心中很伤心而经常哭泣,通过了解,主要是恋父情结。但我以为即便恋父情结不至于此,一定还有其他辅助因素;包括对于父亲突然离去,产生生命脆弱,自己活不了多久,渴望被关注;幼年成长过于顺利,没有经历坎坷,而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工作不满工资,恰好刚刚离职,时间一下多起来无事可做;身边没有朋友,只身在外地;不愿意外出运动,生活方式单一,容易导致负面情绪排解不畅。

  那么这个案例,如果不能完整呈现,我放言,很难不误导读者。在博客上可以涂鸦随便罢了,而要见诸报纸,那我宁愿放弃编辑的好意。联想到近日,我主动放弃某媒体的合作邀请,不是对于编辑的不认同,是在审慎分析过版面设计后,而做出的不情之请,再次表歉意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