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解释一下何谓“假性康复”,就是咨询后,咨询者表示问题已经不复存在,表情上非常开心、喜悦。甚至超出了预想的成功和顺利。我以为,这里面水分很大。
今天,我的学生介绍来的咨询者。在预约的时候,我就建议过,如果问题不重,建议转诊给资历尚浅的咨询师,也是为了经济考虑,做好我的“导咨”。但在简单听过她的叙述,我没有找到头绪。直觉告诉我,也许这个咨询中真的有蹊跷不成?再商量片刻后,对方还是执意我来做。
为了教学需要和对自己没见过的案例准确分析,决定这次作录音。与咨询者商量录音事由(为了个人隐私不被泄漏,我提醒交谈中不必说任何人的姓名,只需要明确关系就好)。她说:“妈妈说了,老师的话要仔细听。”我愣了一下,录音好像与这没什么关系,心中只是隐隐不爽,现在想想我是怕她把我看成老师来听课的。
由于咨询者的表述不明确,谈及到个人感受,经常用“不知道”、“没想过”伴着甜美的微笑说出来,搞得我有点无奈。总是等待我的诊断,在把可能的方面问遍,才发现了很明确的方向。补充一句,是我自认为问题的方向。可是,在其后多次试探和暗示的情况下,对方依旧一点不在思考状态。我只好明确她咨询的意义,“不是来听我分析,而是需要你来思考。咨询才能真正有效果!”
她每一次追问我分析结果,我总是含糊不明确给她;有意识摘选出我以为对于她思考有帮助的现象,再用内容反馈的方式呈现出来。按理是一个很简单的“恋父情结”,但她对于都快能作他父亲年龄的男朋友,没有过多察觉。
但是,这个咨询明显让我感到疲惫,我的话肯定是超过50%。但是没办法,她真的就像一个小学生,还不是我教的大三学生。一个在渴求知识,而毫不怀疑“老师”的咨询者。当然,在互动中我们不断有精彩的碰撞,但大多是我的推断,“学生”没命的点头。最后,她开心地说知道我不是“抑郁症”,那我就开心了。而咨询的问题,其实不是这个,我想她自己都忘记了那是什么,这时已经不重要。
不过我看到的,也许不仅仅是她要求的咨询问题以及她对于中医误诊忧郁症的求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她可能今后会产生心理波动的环节。我在最后试图点出其中几个,被她轻率的认可,并且跟我许诺会有行动的。我以为,这可能是假性的。
当咨询者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和轻率说出来认同咨询师,往往她的回答是不过心的。所以她的回答有可能是对于咨询师的善意假性认同而已。咨询在她灿烂的笑容中结束了。我反倒没有了往日的成就感。
回家后,我思考。她今天第一只为了误诊求证,第二才是来咨询她的问题。而我只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了她需要的就已经是成功。而那些她还无法感知,而被我看到,并试图点出来的东西,也许不是第一次咨询该做的。也许有了这次咨询经历,她会增长力量看清楚其他需要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