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默声"交谈时代人陌生

(2007-01-26 17:53:22)
分类: 杂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跟邻桌同事商量事情不必小声嘀咕唯恐惊扰领导,而换用了MSN;逢年过节亲朋好友问候,不再昂贵的长途电话,改成了从网上下载的千篇一律短信;工作汇报也不必浪费公司纸张油墨、不必担心老板脸色,一封邮件统统搞定……交流从此变得静悄悄的,难道是静默时代真的来临了吗?

    这些网上聊天工具、短信、邮件,确实增进了信息交流速度,提高了办公效率。这种不需要语音和会面的交谈,也确实省却不必要的交通或电话开销,当然还有时间花费。有时候对于不是很熟悉的人,开口说话是件令人尴尬的事情,用文字敲打代替,无疑可以既保存自己颜面,又得到信息传递。

    在注重信息快捷传递的今天,看上去这种默声交谈实在是又经济又实惠的方式。不少人早就习惯了找人发短信,打电话用msn的新生活模式。

但是,随着这种新型的生活模式推进,心理的满足却开始枯竭。

 MSN让朋友变得陌生

  先来说说朋友之间用默声交流。举个例子先体验下,通过网上文字聊天,最后见面的网友,大多会有一种差异感或者说是不真实感的体验。那就是网上的文字与现实的不一致。在网上聊得很好的人在现实中可能变得陌生,这种陌生感,需要进一步通过面对面交谈才可以彻底消除。

  用心理学来解释这种现象吧。也就是说人际沟通,最好的方式是面对面。因为面对面获取的信息最完整,体验到的形象最鲜明。有声音、有形体、有行为甚至还包括气味等等。信息越清晰,越容易打动人,并容易让人记忆。而如果只有文字这单一的信息,即便是很好的朋友,长期不见面,在你的大脑中也很难形成鲜活完整的印象。印象淡了,情意就淡了。

  所以,朋友间的交流时不常通过电话或者见面,来更新大脑中存储的过期记忆。不仅不至于陌生,还会增进感情。有时候,真的别太相信自己的文字感觉哦,呵呵!

 

短信大战容易受伤的不仅仅是我

    除了朋友,短信或者聊天工具还时不常用于探讨不同观点。在一般问题的时候,简化的短信,丢两个标点符号,个别错字,那是司空见惯的了。只要让人看懂,作为最快捷的传递信息方式,那还是蛮合适的。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不建议用短信来讨论问题、或者作重大决定,很容易因不同意见,升级为一场没有口水的“短信大战”。

    再举一个例子。两个谈恋爱的男女,男子给女孩发了一条短信,“我们谈了那么久,该结束了!”这条短信,让女孩子吓了一跳,以为是男孩嫌弃她要跟他分手。没想到,当晚,男孩子就买了结婚戒指,来向他正式求婚,男人的意思是谈恋爱的日子可以结束了,我们结婚吧!

    不管你的生活中会不会也有这种误会,要想真的理解一条文字信息表达的准确意思,需要语言环境、语调甚至是表情,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背景、理解程度、驾驭文字的能力等方方面面地支持。所以单凭短信的“表达”能力,又怎能不出错呢?况且两个不熟悉的人即便面对面交谈尚且容易误会,文字交谈更不能免俗了。

    升级为短信大战的,最有可能是在讨论意见中。说话双方都希望以最快捷的文字传递过去说明自己的意图。在看不到对方表情的前提下,要想说清楚事情,文字是最不能省略的,一句正常话,在两个人争执的时候,就容易被对方理解为带有攻击性的言语。升级为大战仅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所以,面临争执不妨拿起电话,以免误会;真的要在短信一争高下,也要时刻警惕火药味的升级,为了更好达成共识,不妨回复他“今天暂且到此,改天面谈”高挂免战牌,隔日再续也不迟,免得火气上窜,伤了感情,得不偿失。

短信不真诚不要怕张口

    现在每逢节日,排山倒海如牛毛般的短信,轰炸你的手机。更可恨的是,你分不清此牛毛与彼牛毛,因为都是相同的段子。短信没有原创,失去了祝福的意义。而一般人也很难创作出网络写手的段子,就只能甘于随大流了。

    人们总是喜欢得到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当老师表扬我的时候,我会非常开心;但是当老师表扬班里每一个人或大多数人的时候,这个表扬基本对于被表扬者就没多少惊喜了。所以,人们总喜欢不一样的东西,当大家都发同样短信的时候,你不妨拿起电话,就一句“春节快乐”,立马对方就把你记得死死的。因为那个春节,你是唯一打电话祝福的人。

    这样看来,表达你的真诚就请张开你的金口吧!

    也许聊天工具或短信还有很多应用的场合。但在我们获取便利的同时,不妨多点思考,多点警觉。好东西给我们带来的有时候未必全都是好的。

  (本文已经被媒体选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