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毕业的那个月份开始,我就跟编辑开始打交道,很快就满9年了。中间除了有两年中断了文章发表,但编辑朋友依然未分开。从科普写到心理,经历喜悦,经历烦恼。一直想写写编辑领域的故事。
早上出门,正好一个北京晨报得来楼里送报,我对爱人说,咋就看得那么亲切呢?该不会是因为我成为了他们的撰稿人吧?爱人笑说,就是因为这个。我无语......
早上开机,收到编辑回复邮件。那是我昨天发的一封退稿申请给某报社。这是我喜欢的健康类报纸,却由于文风不符,稿件在报社大睡了一个月,无奈我申请退稿,才知道是没有通过。不过好笑的是申请退稿,是因为文章被另一报社看中,我才不得已借机打听一下!
9年来,经历了太多与编辑的故事。有过文稿接触的编辑也不下30余人,被选上发表的刊物不下20余家。就如同上面这家,未建战功身先死。其实我早就有点第6感,这个投稿会终结的。从她的交谈语气、回邮件的文字,还有所谓报社一般是20天的稿件存放期等等现象,我猜出结果。是因为我跟编辑没有“交点”。
与一个人打交道,你会很容易感觉到对方是不是喜欢你或认可你。有些东西是伪装不来的,尤其对于心理咨询师,不好使得,呵呵。所以在一个编辑用非常严谨的商业文风给你回邮件的时候,也许我看到些许什么,虽然不确定,但我记下来;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细节积攒以后,就容易证明自己的猜测了。所以,今天的事情我好像早有预料,由于有了思想准备,对我也无太大影响。
当然了。一个报社是否刊载一个不凭关系送上来的稿件,不仅仅是看文字本身。而更多是看人。尤其在中国,人是第一位的。在心理行业本身还不具有太明确的级别分化的时候,编辑的选择是会受到干扰的。
对于编辑看文,看得是文通否、说法顺不顺、可读性。即便是个分析错误的案例,未见得他们可以识别(这里不代表对编辑朋友们的歧视,隔行如隔山,就事论事,请勿对号入座)。所以,带有己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带有己见的东西,命运就不好说了。
说句极端的话,喜欢你的文风,写出来的都是好文;不喜欢你,你怎么写都是缺陷。年轻的编辑喜欢看资历;年老的编辑喜欢看感觉。道理很简单,年轻人不确定文章是否真的好,那么它需要其他信息来证明自己的选择。在中国,一个人的背景、名牌大学、社会名望是最好的品牌证明。当然,总编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小编往往受到足够的压力和倾向。小编在退稿时总会很无辜地说,总编没通过。我想,它是怕我伤心,不过最好加上小编也没通过,才完整,哈哈。看了这文章,编辑们会骂死我的。
那么我呢?呵呵,合作持久的大多是中年的编辑。年轻的编辑看不上我的文章多。一朋友惊诧我07年又多了好几个媒体。比如晨报,是在我计划之中的,也感谢编辑欣赏我的文字,竟然对我多篇博客如数家珍,敬业呀!北青报是老东家了,也是我至今最敬佩的编辑之一。新浪平台要谢谢朋友的大力举荐和编辑的认同,07年新增了合作频道。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不管以上合作成功还是未果的刊物,我知道自己在与编辑眼中是颗个性的沙子,要跟你们道声辛苦了。给编辑们出过难题,也争吵过,也退过稿,呵呵,能做得我都做过。也许说这是为了工作,是借口。但沙子就是沙子,他会被打磨但不会被融化。可以叫风格,也可以叫固执,从不渴求每个刊物都有我,那不现实。
我以为作咨询师也好,写文章也好,就作我的风格,我就是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