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剥开迷雾"案例督导实录

(2006-12-27 16:24:41)
分类: 督导纪录
(以下内容为,06.12.25晚,案例督导小组讨论纪实,北京地区,6人参与)
 
"剥开迷雾":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咨客钻牛角尖,看问题过于绝对。那么咨询师就需要小心咨客传达的信息是否客观,有没有夸大或是缩小,是真实还是伪装。心理问题都有附带获益,要能听得出来它表达后面的意思。
 
比如,如下对话:(某咨询员真实案例改编)
 
咨客:最近我工作中就容易结巴。以前不是这样的,我很苦恼。
 
咨询员:可是,我在电话里感觉到你并没有结巴,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小时了,你说话一直流利。
 
咨客:不,今天说得不好,不好。要是发挥好,会比这个好很多,今天状态不好,所以表达还是不好.我不是总结巴的,但我是新闻系的,刚才跟你说过我找工作很发愁,说话怎么能结巴呢!这现象都持续一年多了......
 
 
  口述的同学说到这里,我叫停,带领同学们和口述案例的同学一起,来练习从以上对话中都能得到什么信息。
 
同学们很踊跃,我摘选几位发言:
A.我感觉,咨客的问题持续有一年才来咨询,不像他所说得那么严重。电话里没有,就算有对于他本人影响也不够大。
 
B。我认为,咨客的说话流利程度不亚于我们,所以,如果就单看当下的表达,他都认为不好的话,那么我推断,这个人对于自己的要求很高。他说的话可能有水分。
 
C.我觉得找工作也许是他的真正压力所在。口吃仅仅是个借口。
 
  这回不错,同学们对于问题,没有着急定论,而是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案例疑点很多,需要澄清的地方也不少,所以,像对话中的咨询员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咨客,这对于咨客是有参照对比作用的。
 
  同时,大家也结合自己的角度,找出了继续问话的突破口,而不是被咨询者的表述所迷惑。当然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我们的所有猜测,也仅仅是猜测,也许都对,也许都错,需要继续跟咨客探讨,发现他深层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