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综合症”通常是指在相对短的时间里面,集中进行大运动量的活动,不仅早已超出身体负荷,而且不能停止。通常在节假日,平常工作繁忙的年青人好集中锻炼身体;或者爱美的女性,给自己制定的超强度减肥计划。如此这些在短期内试图通过进行大运动量来达到健身和减肥目的,都在定义之列。
“运动综合症”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不仅极大摧残身体健康,给心理造成无法摆脱的依赖,而且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文中提及的自我心理应对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作用……
很多朋友喜欢采取一种“野外自助游”的方式来舒缓心情,它带来的是放松还是疲劳呢?
他们当中起码有两三个是野游的行家或是资深玩家。这群定期活动的朋友,可能就是最先的那几个玩家自发组建的,而后利用口传、网络等方式不断壮大。领队的叫队长,见面后不叫真名,直呼网名,大家亲切自然,调侃热闹。队伍也从几个人发展到十几甚至几十人。
“陌生团体”可以带给我们欢乐吗?当然!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源于这个熟悉的团体,这就是心理学中的“他我”。“他我”的评价直接影响对“自我”的建立。为了实现“他我”的完美,人们就会去取悦朋友。说到这里,你可以感觉到“陌生人”带来的好处了吧?面对陌生人,可以不去考虑自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忽视“他我”评价,意味着摆脱习惯性的“假面具”,不用做给别人看,我就是我,自然就会心情更放松。
在以放松作为主题的行程中,人们必须走土路,也许连汽车都不通,路边连卖水的都没有。但是,这种别样的感觉恰恰是城市“寄居者”久违的“逃亡”生活吧。
“野外自助游”带给人们的难道全都是快乐吗?让我们看看郊游之后的生活吧!
放松之后,周日一整天都要蒙头大睡,休息不好的话,周一还得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坐在办公桌边,头脑里不时回忆起活动的快乐,手中翻阅照片,继而又开始跟“驴友”讨论下一次的出游计划……
当调节变成生活寄托的时候,这种快乐的初衷就被“颠覆”了。如果郊游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既影响工作、又欲罢不能,这便有些得不偿失了。
郊游实际上是一种中等强度的运动,当运动不再是享受,参与者甚至在肉体或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不顾后果地认为自己需要运动、并且欲罢不能时,它已成了一种强迫性行为。适量的运动对人是有益的。如果即使病了或者受伤了也要“坚持”锻炼,有一天没运动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强迫性运动”就出现了。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健身房里,那些拖着疲惫身体、挥汗如雨,还咬着牙来坚持锻炼的女性。他们大多是感觉自己身材不好或者即便是身材好但还觉得不够完美的人。据美国官方一个可靠的数据显示有“强迫性运动”倾向的多半是这类爱美的年轻女性。
鉴于以上主要人群及问题分析,我在面对“强迫性运动”咨客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去解决:
用认知疗法,让咨询者感到要想身材好,身体健康,必须遵从科学合理的锻炼原则和教练的指导;因兴趣而驱使的郊游,也同样要合理的分配时间和精力;用标准体重公式作自我测量,认清自己是否需要大运动量调整体重。盲目追求身材美,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身体危害。
用行为疗法,首先,用“制定计划”,合理安排劳逸时间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一周3-5次,每次30-50分钟的微热(身体刚出汗)运动,长期坚持会有不错的效果。
而“驴友”要根据自己的体能,合理计划出郊游频率。在外出期间,也应以慢步为主。总强度,应该以略超出平时的运动量为限,不断增加出游的强度和距离。
运动结束就及时喊停,把它搁置脑后,不去想也少去回忆。避免将这种运动兴奋蔓延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而形象工作和生活。
好运动的朋友,最后咨询师再给你个提示。不妨每个月给自己安排一段静思、看书、下棋、钓鱼之类的静运动,不仅可以条理心情,舒缓冲动,还能够帮助你培养性格中的另一方面,塑造完美身心。
?/P>
发表于青年心理06.5 文/白京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