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吃饭很“刁嘴”【图】

标签:
健康孔子天安门广场不食刁嘴论语饮食文化 |
分类: 趣闻佚事 |
http://www.dqsdsh.com/uploadfile/201111385156245.jpg
文|高山寒雪
【题记】宜昌方言中把对吃东西特别挑剔的行为,称为刁嘴。
2011年1月11日,在天安门广场竖起一座9.5米的孔子铜像,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热议。人们不能不对这一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教创始人给予更多关注和重新审视。
其实,孔子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儒教创始人,他还是一个美食家。孔子对饮食的研究是颇有造诣的。他最著名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语仍然是饮食的最高准则和境界。
本文戏称孔子“刁嘴”,其实是褒义的,表明孔子在吃的问题上是很讲究的,这种“讲究”是建立在一系列健康科学、烹饪原则和饮食文化基础之上的。
孔子在《论语·乡党第十》中提出的七个“不食”,对今天人们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来说,都是有着积极指导意义的。他所提出的七个“不食”是:“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鱼烂曰馁,肉腐曰败,所谓“饐”(音yi)、餲(音ai)、馁(音nei)都是指肉鱼等食物腐败变味,孔子认为这些食物都是不能吃的。所谓“色恶”、“臭恶”是指食物虽未腐败而色泽和味道发生了变化,这一类食物也是不能吃的。所谓“失饪”,按朱熹的解释是“烹调生熟之节也”,简单地说,就是没做熟的食物,是不能吃的。“不时”即五谷不成、果实未熟,用尚未成熟的食材烹制的食物也是不能吃的。以上这五“不食”都是针对主体食材的新鲜程度、生熟程度和成熟程度而言的。接下来的两个“不食”是针对刀工和作料而言的。所谓“割不正”,就是对不同食材采取了不当的切割方式。古之有切肉须方、断葱须寸“盖质其美”的原则,违背了这些原则,则“不食”。至于“酱”,朱熹作了这样的注脚:“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恶其不备也。”意思是说,吃不吃酱,由个人的嗜好决定,但不能因为有的人吃、有的人不吃就不备酱了。这里说的是作料,其实是个礼仪问题。关于这两个“不食”,朱熹说道:“此二者,无害于人,但不以嗜味而苟食耳。”意思是说,刀工正不正,酱备不备,虽然都无关乎人的健康,但不能因为个人嗜好而放弃原则去吃。
如果说,上面所谈的仅仅是就食材、刀工、作料而“刁嘴”的话,那么,在饮食文化和习俗上,孔子还有更“刁嘴”的地方。他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古人认为,食以谷为主,即五谷杂粮才是膳食的主体,肉的摄入不能超过五谷杂粮的分量,只能作为“辅料”来吃,不然就会“胜食气”。肉多谷寡,就本末倒置了。他又说:“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孔子认为,酒是一种不能量化的东西,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酒量来控制,没有标准的尺度,但应以不失态为度。对从市上买回来的酒、肉干(类似现在用酒精勾兑的假酒、劣质酒和袋装垃圾食品)等,都不能吃。“恐不精洁,或伤人也”(朱熹语)。这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在孔子时代就有了,社会发展到今天,孔子的话仍然具有借鉴作用。他的“不食”不是没有根据的。
有意思的是,孔子对姜的食用也是有些礼仪和心得的。据说孔子每天都要吃姜。姜通神明,去秽恶。他说:“不撤姜食,不多食”。朱熹评论道:“适可而止,无贪心也。”任何东西吃多了,都会带来副作用。孔子虽然吃姜,但“不多食”,表明他对“度”把握得当。
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安全,愿今天的人们都能像孔子一样“刁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