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悲剧性格(一)
文/高山寒雪
【题记】本文是笔者于1986年大学毕业时的论文,此次发表略作修改。由于篇幅较长,故分次发表。
引言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崛起于阡陌之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然而,陈胜、吴广未能将推翻秦王朝的起义革命进行到底,便相继被杀。公元前206年,异军突起的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刘邦建立汉朝,这之间有一个骤起骤灭、风云一时的重要人物,这就是煊赫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他是秦末反秦起义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就是领导起义军摧毁了秦军主力,为彻底推翻秦王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他最终归于失败。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项羽由盛及衰的过程,成功地刻画了项羽勇武过人、所向无敌、为人直率磊落、至死不屈,但又不善于和不屑于使用计谋、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残酷暴烈、自矜功伐,最终遭到失败的典型形象和悲剧性格。这一典型形象和悲剧性格不仅反映了秦汉之际风起云涌、复杂多变的社会变革,也反映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司马迁传纪文学的光辉成就。本文试图以《项羽本纪》为基础,从文学和心理的角度,对项羽一生的主要活动的剖析,着重探讨项羽的悲剧形象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性格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简要地回答这一形象所显示的意义。
一、项羽悲剧性格的提出
《项羽本纪》写了项羽的一生。但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和性格,历史上众说纷纭,对项羽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由于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因此,很多人对此也各表其见解。然而,正是这些见解,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下面列举一二,稍加分析。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项羽崛起,争雄一朝,假号西楚,竟未践天子之位,而身首别离,斯亦不可称‘本纪’,宜降为‘世家’。”司马贞认为,项羽虽然“争雄一朝”,但由于“未践天子之位”,所以不能列入本纪。这种观点虽然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地位,但他是从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出发,认为“未践天子之位”的人是不能列入本纪的,这显然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不能正确地评价项羽。
杨维桢在《史记评说》中说:“《孟子》云:‘为天下驱民者,桀与纣也’。籍亦为汉驱者耳,其能与汉争天下哉?迹其慓悍滑贼之性,嗜杀和嗜食,如起会稽,即诱杀守者,其后矫杀宋义,屠咸阳,残灭襄城,杀秦降王子婴,斩韩王成,王陵母,甚至于杀义帝,此真天下之桀也。项欲举大事,霸西楚,其可得乎?”大家知道,桀与纣分别是夏商两代的暴君,杨维桢把项羽比作桀纣,嗜杀成性,这虽然指出了项羽残酷暴烈的一面,但他没有指出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中所起的作用,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
凌稚隆也说:“项王非特暴虐不得人心,亦从来无统一天下之志。”这一观点除了与杨维桢的观点如出一辙外,还指出了项羽性格中缺乏政治远见的错误。
上述观点都认为项羽残酷暴烈,不得人心,因此“欲举大事”是不可能的。这些评价虽然未能全面、准确、完整地指出项羽的性格特征,但都从一个方面道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这对我们正确全面地把握项羽的悲剧性格无疑是有帮助的。
也有人从《史记》的编纂体例和项羽的历史地位上,提出了以下观点。
林駉在《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九说:“子长以事系天下,则谓之纪。秦始皇已并六国,则始皇可纪。项羽政由己出,且封汉王,则项羽可纪也”。
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说:“自秦亡后,天下之权在项羽,故作本纪。”
冯景在《书项羽本纪后》中说:“秦有天下,楚项羽灭之,而统在楚。”“羽既灭秦而暴兴也,则登之本纪而不没其为君之文。”
李贽说项羽“自是千古英雄”。
这几说从正面说明,项羽虽未立帝业,但在秦亡汉兴之际,“政由己出”,号称“楚霸王”,所以司马迁把他与帝王等量齐观,同日而语,将他列入本纪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知道,本纪是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政迹的。班彪曾解释说:“司马迁叙帝王则曰本纪。”这种说法是不错的。项羽虽未成帝业,但他在秦汉之际,发号施令,权威同帝王一样,所以司马迁把项羽写入了本纪。这反映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王伯祥说:“本纪一类,基本上是记载帝王发号施令的,他(司马迁)因为看到秦亡汉兴的五年间,实际上领导当时各支起义的力量来推翻暴秦王朝的是项羽,他便在《秦始皇本纪》和《高祖本纪》之间创立了《项羽本纪》。”这种说法是很准确的。我们探讨这个问题,并不是要说明项羽该不该列入本纪,而是通过这一问题来分析项羽的悲剧性格。本人提出项羽悲剧性格的问题,还得从司马迁的文章中去找答案。(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