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
摄影/高山寒雪
地点/三峡东岳庙
随着时间的流逝,亲人的离去,感到上坟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了。
宜昌人把扫墓叫上坟。记得第一次上坟是随妻及妻一家人去的,是给妻两个姊妹奶奶上坟,那时我和妻还在热恋中。离清明还有好长一段日子,全家人就忙开了,先是找一些竹子,把它锯成两尺来长的段,然后劈成筷子粗的竹条,再把一些白、黄、红、绿、蓝的皱纹纸裁成长条,叠好后用剪子剪成穗子状,接着就往竹条上缠,直到将竹条基本缠满,留下十几公分便于插在坟上,这样要做几十根,捆成几扎放好。当地把这叫清明棍儿,也叫青。再准备一些草纸、香和鞭炮,只等择日上坟。
>
在上坟的前一天,岳父岳母更是忙碌,蒸包子、做花卷、煮腊肉、炸鲷子,腌黄菜,切熏肠......第二天,把它们放在一摞三层的笼屉里,然后把笼屉绑在我的自行车上,我骑车,妻一家则坐公汽到大公桥码头,乘一只小机动船到江南。
上岸走不多远,就是妻三爹的家,稍事休息再去上坟。奶奶的坟在一个半山坡上,因种植柑橘的需要,并看不到坟,只是一块平地,墓碑是后来立的。大家先后往坟地上插青、烧香、纸钱,然后跪拜磕头。岳母则长跪不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唱着丧歌,把气氛弄得十分悲壮和凄婉,直到大家把她扶起,丧歌才戛然而止。不一会,岳母便说笑如初了,与刚才的情形判若两人。
回到三爹家,已是中午,三爹三妈早就准备了一桌货真价实的农家菜,岳父也把带来的东西摆上桌,大家一边喝酒吃菜,一边聊天说笑。那时感到上坟就是踏青春游,全然没有肃穆哀婉的氛围。
后来,三妈、大爹、四爹先后离世,也都埋在了江南。听妻说,大爹在南京,因无子嗣,就埋到了故乡。但大爹的坟在另一座半山坡上,与奶奶的坟遥遥相望。
再后来,妻的姥姥、姥爷先后辞世,但墓冢却在江北,与江南相距二十多里。我的母亲和父亲也分别于2005年10月和2007年3月先后去世,双亲埋在了卧龙陵园。后来,妻的二爹和妻弟的岳母也先后在卧龙陵园安息......
如此众多的老人安息在四面八方的衣冠冢里,对活着的人来说,上坟已经成了一项庄严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在这里要对老人还健在的子女儿孙们说:在老人健在时,好好善待和孝敬他们吧。这样即使若干年后他们安息在地下,也会含笑九泉的。
加载中,请稍候......